张孝祥简介

張孝祥

張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國,号于湖居士,漢族,簡州(今屬四川)人,生于明州鄞縣。宋朝詞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詞》1卷。其才思敏捷,詞豪放爽朗,風格與蘇轼相近,孝祥“嘗慕東坡,每作為詩文,必問門人曰:‘比東坡如何?’”

生平

少年英偉
公元1127年,北宋為女真金朝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同年宋高宗趙構在商丘稱帝,建立了南宋政權。在南宋小朝廷與金朝常年對峙的風雨之中,發生了百姓大規模南遷避難的情況。張孝祥之父張祁亦率母領弟避難移居至明州鄞縣(今浙江鄞縣)。1132年,張孝祥出生在鄞縣的方廣寺的僧房中,并在鄞縣生活到十三歲。

高中狀元
紹興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張孝祥二十三歲,參加廷試。高宗親自将其擢為第一,居秦桧孫秦埙之上,同榜中進士的有範成大,楊萬裡,虞允文。此次科舉考試,本來掌握在秦桧手中,因為高宗幹預,孝祥才能得中狀元。高中狀元一事,改變了他一生命運。登上政治舞台不久,孝祥便站在了主戰派一面,一則,他方第不久便上言為嶽飛鳴冤,二則,他在朝堂上對秦桧黨羽曹泳提親“不答”,這一對主和派鮮明的反對立場,使得他得罪秦桧一黨。桧指使黨羽誣告其父張祁殺嫂謀反,将祁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孝祥因此牽連受難,幸而秦桧不久身死,才結束了這段艱難的時期。

官場生涯
1154-1159年的五年中,張孝祥官居臨安,接連異遷,直至升任為中書舍人,為皇帝執筆代言,平步青雲之态,難免遭人嫉妒。汪徹一紙彈劾,使其丢官外任。罷官以後,孝祥回蕪湖閑賦兩年半,在此期間,金主完顔亮南下,雖無官職,張孝祥仍舊密切關注戰局變化,并提出抗金計策,緻書李顯宗,王權等軍事将領,據陳戰略。他的好友同年進士虞允文(1110-1174)在采石矶大敗金兵,迫使金主完顔亮移師揚州渡江,亮最終被部下叛将所殺,南宋朝廷得到相對的穩定—— 聽聞此事後,孝祥當即作了一首《水調歌頭· 聞采石矶戰勝》,詞中所呼“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 表達了他渴望能夠建功立業,做一番事業的心情。采石戰後,他赴建康,谒南宋主戰重臣張浚,席上賦《六州歌頭》詞,慷慨激憤,張浚為之罷席。其愛國拳拳之心可鑒。

英年早逝
1169年三月,孝祥返還蕪湖。七月,得急病而逝。卒年三十八歲。英年早逝,殊讓人為之歎息。對于其死因,據周密《齊東野語》:以當暑送虞雍公(虞允文),飲蕪湖舟中,中暑卒。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愛情婚姻

正妻時氏
張孝祥正娶妻子為表妹時氏,時氏當在1159年前卒于臨安,除卻簡短的悼文三則外,《于湖集》中并無一詞、一詩、一文提到時氏,雙方感情應該是平淡的。

情人李氏
23歲中狀元時,秦桧黨羽曹泳在朝堂上當衆為女兒向張孝祥提親,孝祥“不答”,當時他的身份是未婚的。但其實,早在十六歲時,他便同一位姓李的女子同居生子,兒子張同之,後來終生至仕。但在當時,李氏一直沒有在張家取得合法地位,族譜中亦沒有将她的名字收錄其中,從1971年偶然發現的張同之的墓志銘上,更附為證。宛敏灏先生認為,孝祥在與時氏結婚前,被迫将李氏與同之送走,李氏入道觀出家,從此二人再未謀面。《于湖詞》中本來有幾首意義晦澀的情詞因此得解,其實是張孝祥懷念李氏之作,如《念奴嬌·風帆更起》,《木蘭花慢·送歸雲去雁》,《木蘭花慢·紫箫吹散後》,闡述了詞人對失去情人,痛别愛子的哀痛,悔恨與凄涼的心情。李氏究竟身份如何,這段感情因何要到被迫送别妻子,還是不解之謎,唯一可知的是,較之時氏,張孝祥對李氏的感情深厚得多。▲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學成就


相較詞作流傳之廣,張孝祥的詩聞名度不高。較之詞作,于湖詩追求的是另一種文學境界,韓元吉稱之為“清婉而俊逸”,他的詩明顯受宋詩的氣質影響,學杜,學蘇,承受江西詩派影響。詩作内容包含對國事的憂懷,對民生疾苦的關懷以及羁旅感懷,其中尤以感懷詩最佳,體現了其詩風的清婉俊逸,詩意的深隽奇正和詩韻的平實簡淡。譬如《宵征》中“竹輿出林薄,十裡月漸明,光彩散草木,涼意浸冠纓”,風格較其詞的豪氣,詩情主體清淡。


張孝祥作為南宋初期著名文人,其文體靡所不該,而憂國慨敵的情懷無所不在。客觀而言,張孝祥的文不如詩,而詩則不如詞。其詞“豪壯典麗”,并不局限于一種文風,而尤以忠憤悲慨的愛國詞為世所名。


張孝祥文章,在當時就受到很高的評價,觀《于湖居士文集》,文集十六至二十卷是他的政論、奏議、内外制等。這類文章,用詞精煉,想法獨到。較之奏議文,因張孝祥曾兩任中書舍人,為皇帝代言,因此其四六應制文,詞翰爽美,雖是公文,卻并不呆闆,氣質古雅,曉暢自然,為時所譽。孝祥所撰遊記不多,但所存數篇文字清隽,氣質飄逸,寫景優秀,譬如《觀月記》。 ▲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書法藝術

張孝祥的書法在南宋一代名氣甚著,高宗說他“必将名世”,孝宗亦在張孝祥去世後見到他遺墨“心實敬之”(葉紹翁《四朝見聞錄》)。南宋朝諸多名家文人,都對孝祥的書法推崇有加。陸遊謂“紫薇張舍人書帖為當時所貴重,錦囊玉軸,無家無之。” —— 可見當時受歡迎程度之高。朱熹語曰“安國天資敏妙,文章政事皆過人遠甚。其作字皆得古人用筆意。使其老壽,更加學力,當益奇偉。” ——贊賞之餘,對其早逝也深表惋惜。楊萬裡稱“張安國書甚真而放,然學之者未嘗見公之足于戶下者也。” —— 欣賞之情可見。更有曹勳,王十朋,嶽珂,董更,谷中等,都對張孝祥書法做出了很高的評價。

張孝祥書法作為南宋著名書法家,其淵源甚廣。孝祥并不局限于一家之長,而是廣學各家所能,從而熔鑄出自己的風格。其中尤以“學顔”,“崇米”為著。他的書法,一方面有顔真卿書法遒勁雄偉,氣勢磅礴,蒼勁有力之态,一方面也有米芾書法的筆勢奔放,秀拔清朗的面貌。除了揣摩前人墨迹,勤奮苦練之外,他也虛心求教當時書法名家劉岑,提高草書水平。總體而言,張孝祥各類書體皆通,而行草尤具飄逸奔放之勢——這和他本身潇灑不羁的性格分不開,但同時,其字個體本身極具顔體的陽剛之美,力道遒勁,“觀之者壯”,而力壯之下,卻難掩其字清勁挺拔的英秀氣質,正如“枯竹折松,駕雪淩霜”(曹勳《跋張安國草書》),可謂”筆力雄健,骨相奇偉,風格飄逸,氣質清勁,并能自出新意“。他的書法盛行于南宋前期,在兩宋書壇上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張孝祥的書迹傳世甚少,今天尚能看到的隻有六副作品: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