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内經·五癃津液别
黃帝問于岐伯曰:水谷入于口,輸于腸胃,其液别為五:天寒衣薄,則為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為汗;悲哀氣并則為泣;中熱胃緩則為唾。邪氣内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餘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
岐伯曰: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
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
五髒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将,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故五髒六腑之津液,盡上滲于目。心悲氣并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系與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中熱則胃中消谷,消谷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内滲入于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于陰股。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于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胫酸。
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腸胃之中,别于回腸,留于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此津液五别之逆順也。
譯文
黃帝問岐伯說:飲食物入口以後,又被輸送到胃和腸,其化生的津液分為五種:如果在天氣寒冷和衣服單薄時,津液就會化生為尿和氣;天氣炎熱和衣服過厚時,津液就化生為汗;情緒悲哀,氣并于上,津液出于目就化生為淚;中焦有熱,胃體弛緩,津液出于口就化生為唾液。邪氣侵入體内,則陽氣閉塞而使津液不能流動,水氣潴留而為水脹病。我知道這些情況,但是不知道其化生的機理,想請你講一下。
岐伯說:飲食物都是由口進入人體,飲食物中有酸、苦、甘、辛、鹹五味,分别注入相應的髒器及人體四海。飲食物所化生的津液也分别沿着一定的道路輸布,其中,由三焦氣布散的飲食物中的精微物質,能夠溫潤肌肉、充養皮膚,這就叫做“津”;那些流注于髒腑、官竅,補益腦髓而不布散的,就叫做“液”。
天氣炎熱和穿衣太厚,腠理開洩而出汗。如果又感受寒邪,寒邪就會留滞在分肉裡面,使得津液凝聚成沫,擠壓分肉,阻礙陽氣流行就會産生疼痛。
天氣寒冷,汗孔閉塞不能出汗,陽氣不化,水液不得蒸化宣行則向下輸注到膀胱,就形成尿液和氣。
五髒六腑中,心為君主,主宰其他髒器的活動,耳朵為君主探聽消息,眼睛為君主觀察物體,肺是君主的宰相,肝是君主的将軍主謀慮,脾是君主的近衛守護宮廷,腎為君主的外派官員掌管着國家的形體。所以,五髒六腑的津液都向上滲入眼睛。心裡悲傷,就會使五髒六腑之氣都并于心中,引起連心的脈絡急緊,連心的脈絡急緊就會使肺上擡,肺上擡就會使津液上溢。心之脈絡急緊,而肺不能常久上擡,忽上忽下,因此引起咳嗽而且流眼淚。
中焦有熱,就會使胃中谷物消化過快,谷物消化後,則腸中的寄生蟲就會上下蠕動,而蟲子蠕動糾纏就會使腸梗滿,因此導緻胃運動緩慢,胃運動緩慢就會使氣上逆,因而唾液向上排出。
飲食物所化生的津液,混合成脂膏樣的部分,向内滲灌到骨腔中,并可以向上補益腦髓,向下流注到大腿内側。精屬陰,氣屬陽,如陰陽不和,則陽氣不能固攝,精液向下流溢,從陰竅外洩,從而使滋養骨髓的津液也随着向下溢出而減少,如果下溢過度,真陰虛損,就會出現腰背疼痛和足胫酸楚。
陰陽氣道阻滞不暢,四海閉塞不通,三焦不能疏洩,津液不能正常的布化到全身,飲食物相互混雜在腸胃中運行,積于大腸,水液停留在下焦,不能滲灌于膀胱,這樣就會使下焦脹滿,水流向外泛溢,就會發生水脹病。這些就是津液分為五條通路運行的正常和異常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