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古
曆史來源
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後代子孫,以古為氏。據《風俗通》上記載,認為古氏是古公亶父之後。而這個古姓家族的始祖,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在武王得天下時,被追尊為太王,所以,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其後代子孫以古為氏,稱古姓。
2、出自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以邑名為氏。據《潛夫論》上有關于“古成氏之後分為古氏。”的記載,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其後人以訛音古成為氏,以後去成單姓古,稱古氏。
3、出自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吐奚氏所改。據《魏書·官氏志》記載指出,後魏吐奚氏改為古氏。入中原後逐漸與漢文化融合,改為單姓古氏。
4、回族中有古姓。據考來自唐初進入中國,後于天寶十四年(755年)任大将軍的古都白丁名字首音。另據江蘇揚州中學退休教師古城厚老人講,其先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時遷至揚州。《揚州府志》有載。古氏原有家譜,曆三十三世,後毀于兵難。在明代時,揚州還有一回回收藏家也姓古,人稱“古回回”。古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蘇和河南地區。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等地。(見《中國回族大辭典》)。
家族名人
古弼:後魏時的代州人。為人忠厚,善于騎射。因戰功卓著而封為靈壽侯。曆位吏部尚書,雖然事務殷湊,但堅持讀書不辏太武帝稱贊他為社稷之臣。文成帝即位後,他因被誣告而處死,時人都為他叫冤。
古樸:明朝大臣,陳州(今河南淮陽)人。曆任兵部侍郎、戶部尚書等職。在朝30多年,以清廉著稱。
遷徙分布
古姓人口在大陸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灣排名第七十五位。周族原居住在邰的地方(今陝西省武功縣),後來經常受到周圍的遊牧民族的侵襲,居無甯日。後稷的第十二代子孫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武王的曾祖,遂率衆人另辟家園。結果在歧山(今陝西省歧山縣)定居,古公亶父緻力農業,政治各方面的改革。終于建立了強大的周族。他的後人為了紀念他,以他的名号為姓氏,形成了古氏。北魏時吐奚氏的後代也有改姓為古的。古氏在台灣的居住地區,以新竹、苗栗等地為最多,且多采用聚族數古戶而居的形式。這類村莊在苗栗西湖、台中東勢、屏東潮州、竹東、楊梅等地幾乎随處可見。古氏遷台,發生于清康熙年間。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朱一貴起義以反清複明相号召,稱“大明重興元帥”時,就有古氏從廣東五華來台開基,其中義民古蘭伯、古芬興等就居住下淡水港東西二裡處。至乾隆年間,又有一支古氏從泉州移台,初居今桃園縣龍潭坡,後遷住台北、台東、新竹等地。據清舉人丘荷公主編《上杭縣志·氏族志》載:“古氏,新安郡,周太王古公之後,因以為氏。”新安為古姓遠祖居地,這個遠祖就是北魏吏部尚書、宰相古弼。他世居代州(今山西省代縣)《魏書·地形志》載:“代州有新安郡”,古弼子孫蕃衍,成為當地旺族,古氏遂以“新安”為堂号。上杭古姓,人口不多。民國《上杭縣志·氏族志》雲:“縣東安鄉有古姓十數戶”。這些“安鄉”古氏住的村子——馬祖灘,現已改屬臨城黃竹行政村所轄。20來戶村民,務農為業。他們由于曆史變遷,隻知道遠祖源于新安郡,其他無譜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