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儒林列傳
太史公曰:餘讀功令,至於廣厲學官之路,未嘗不廢書而歎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關雎作,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彊國。故孔子闵王路廢而邪道興,於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世以混濁莫能用,是以仲尼幹七十馀君無所遇,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西狩獲麟,曰“吾道窮矣”。故因史記作春秋,以當王法,其辭微而指博,後世學者多錄焉。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見。故子路居衛,子張居陳,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後陵遲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於戰國,懦術既绌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於威、宣之際,孟子、荀卿之列,鹹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於當世。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阬術士,六從此缺焉。陳涉之王也,而魯諸儒持孔氏之禮器往歸陳王。於是孔甲為陳涉博士,卒與涉俱死。陳涉起匹夫,驅瓦合適戍,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缙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業,積怨而發憤于陳王也。
及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豈非聖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故孔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夫齊魯之間於文學,自古以來,其天性也。故漢興,然後諸儒始得脩其經,講習大射鄉飲之禮。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為太常,諸生弟子共定者,鹹為選首,於是喟然歎興於學。然尚有幹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呂後時,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時頗徵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後又好黃老之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及今上即位,趙绾、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之,於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自是之後,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於燕則韓太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毋生,於趙自董仲舒。及窦太後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绌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
公孫弘為學官,悼道之郁滞,乃請曰:“丞相禦史言:制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婚姻者,居屋之大倫也。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故詳延天下方正博聞之士,鹹登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興禮,以為天下先。太常議,與博士弟子,崇鄉裡之化,以廣賢材焉’ 。謹與太常臧、博士平等議曰:聞三代之道,鄉裡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懲惡也,加之刑罰。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由内及外。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學脩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焉。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複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裡,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一歲皆辄試,能通一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弟可以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辄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辄罷之,而請諸不稱者罰。臣謹案诏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義,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淺聞,不能究宣,無以明布谕下。治禮次治掌故,以文學禮義為官,遷留滞。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以上,補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已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先用誦多者,若不足,乃擇掌故補中二千石屬,文學掌故補郡屬,備員。請著功令。佗如律令。”制曰:“可。”自此以來,則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學之士矣。
申公者,魯人也。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高祖于魯南宮。呂太後時,申公遊學長安,與劉郢同師。已而郢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學,疾申公。及王郢卒,戊立為楚王,胥靡申公。申公恥之,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複謝絕賓客,獨王命召之乃往。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百馀人。申公獨以詩經為訓以教,無傳,疑者則阙不傳。
蘭陵王臧既受詩,以事孝景帝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書宿衛上,累遷,一歲中為郎中令。及代趙绾亦嘗受詩申公,绾為禦史大夫。绾、臧請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於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車驷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傳從。至,見天子。天子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馀,老,對曰:“為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天子方好文詞,見申公對,默然。然已招緻,則以為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太皇窦太後好老子言,不說儒術,得趙绾、王臧之過以讓上,上因廢明堂事,盡下趙绾、王臧吏,後皆自殺。申公亦疾免以歸,數年卒。
弟子為博士者十馀人:孔安國至臨淮太守,周霸至膠西内史,夏寬至城陽内史,砀魯賜至東海太守,蘭陵缪生至長沙内史,徐偃為膠西中尉,鄒人阙門慶忌為膠東内史。其治官民皆有廉節,稱其好學。學官弟子行雖不備,而至於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數。言詩雖殊,多本於申公。
清河王太傅轅固生者,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與黃生争論景帝前。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弑也。”轅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與天下之心而誅桀纣,桀纣之民不為之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為何?”黃生曰:“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關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踐南面,非弑而何也?”轅固生曰:“必若所雲,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於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遂罷。是後學者莫敢明受命放殺者。
窦太後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太後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後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應手而倒。太後默然,無以複罪,罷之。居頃之,景帝以固為廉直,拜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複以賢良徵固。諸谀儒多疾毀固,曰“固老”,罷歸之。時固已九十馀矣。固之徵也,薛人公孫弘亦徵,側目而視固。固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自是之後,齊言詩皆本轅固生也。諸齊人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也。
韓生者,燕人也。孝文帝時為博士,景帝時為常山王太傅。韓生推詩之意而為内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其歸一也。淮南贲生受之。自是之後,而燕趙間言詩者由韓生。韓生孫商為今上博士。
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於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
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歐陽生教千乘兒寬。兒寬既通尚書,以文學應郡舉,詣博士受業,受業孔安國。兒寬貧無資用,常為弟子都養,及時時間行傭賃,以給衣食。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以試第次,補廷尉史。是時張湯方鄉學,以為奏谳掾,以古法議決疑大獄,而愛幸寬。寬為人溫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書、書奏,敏於文,口不能發明也。湯以為長者,數稱譽之。及湯為禦史大夫,以兒寬為掾,薦之天子。天子見問,說之。張湯死後六年,兒寬位至禦史大夫。九年而以官卒。寬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從容得久,然無有所匡谏;於官,官屬易之,不為盡力。張生亦為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徵,不能明也。
自此之後,魯周霸、孔安國,雒陽賈嘉,頗能言尚書事。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馀篇,蓋尚書滋多於是矣。
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於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
而魯徐生善為容。孝文帝時,徐生以容為禮官大夫。傳子至孫延、徐襄。襄,其天姿善為容,不能通禮經;延頗能,未善也。襄以容為漢禮官大夫,至廣陵内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戶滿意、桓生、單次,皆嘗為漢禮官大夫。而瑕丘蕭奮以禮為淮陽太守。是後能言禮為容者,由徐氏焉。
自魯商瞿受易孔子,孔子卒,商瞿傳易,六世至齊人田何,字子莊,而漢興。田何傳東武人王同子仲,子仲傳菑川人楊何。何以易,元光元年徵,官至中大夫。齊人即墨成以易至城陽相。廣川人孟但以易為太子門大夫。魯人周霸,莒人衡胡,臨菑人主父偃,皆以易至二千石。然要言易者本於楊何之家。
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於舍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師尊之。今上即位,為江都相。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故求雨閉諸陽,縱諸陰,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國,未嘗不得所欲。中廢為中大夫,居舍,著災異之記。是時遼東高廟災,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於是下董仲舒吏,當死,诏赦之。於是董仲舒竟不敢複言災異。
董仲舒為人廉直。是時方外攘四夷,公孫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為從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獨董仲舒可使相缪西王。”膠西王素聞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獲罪,疾免居家。至卒,終不治産業,以脩學著書為事。故漢興至于五世之間,唯董仲舒名為明於春秋,其傳公羊氏也。
胡毋生,齊人也。孝景時為博士,以老歸教授。齊之言春秋者多受胡毋生,公孫弘亦頗受焉。
瑕丘江生為穀梁春秋。自公孫弘得用,嘗集比其義,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蘭陵褚大,廣川殷忠,溫呂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長史,持節使決淮南獄,於諸侯擅專斷,不報,以春秋之義正之,天子皆以為是。弟子通者,至於命大夫;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數。而董仲舒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
孔氏之衰,經書緒亂。言諸六學,始自炎漢。著令立官,四方鸧腕。曲台壞壁,書禮之冠。傳易言詩,雲蒸霧散。興化緻理,鴻猷克贊。
譯文
太史公說:我閱讀朝廷考選學官的法規,讀到廣開勉勵學官興辦教育之路時,總是禁不住放下書本而慨歎,說道:唉,周王室衰微了,諷刺時政的《關雎》詩就出現了;周厲王、周幽王的統治衰敗了,禮崩樂壞,諸侯便恣意橫行,政令全由勢力強大的國家發布。所以孔子擔憂王道廢弛邪道興起,于是編定《詩》《書》,整理禮儀音樂。他到齊國聽到了美妙的《韶》樂,便沉迷不已,三個月品嘗不出肉的美味。他從衛國返回魯國之後,開始校正音樂,使《雅》《頌》樂歌各歸其位,有條不紊。由于世道混亂污濁,無人起用他,因此孔子周遊列國向七十幾位國君求官都得不到知遇。他感慨地說:“要是有人肯用我,隻需一年就可以治理好國政了。”魯國西郊有人獵獲了麒麟,孔子聞知後哀歎“我的理想不能實現了”,于是他借助魯國已有的曆史記錄撰寫《春秋》,用它來表現天子的王法,其文辭精約深隐而寓意豐富博大,後代學者很多人都學習傳錄它。
自孔子逝世後,他的七十餘名好學生紛紛四散去交遊諸侯,成就大的當了諸侯國君的老師和卿相,成就小的結交、教導士大夫,有的則隐居不仕。所以子路在衛國做官,子張在陳國做官,澹台子羽住在楚國,子夏在西河教授,子貢終老于齊。像田子方、段幹木、吳起、
禽滑釐這些人,都曾受業于子夏之輩,然後當了諸侯國君的老師。那時隻有魏文侯最虛心求教于儒學,後來儒學漸趨衰頹直到在秦始皇手中遭受滅頂之災。戰國時期天下群雄并争,儒學已經受到排斥,但是在齊國和魯國一帶,學習研究它的人獨獨不曾廢棄。在齊威王、齊宣王當政時期,孟子、荀子等人,都繼承了孔子的事業而發揚光大,憑自己的學說顯名于當世。
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焚燒《詩》《書》,坑殺儒生,儒家典籍六藝從此殘缺。陳涉起事反秦,自立為王,魯地的儒生們攜帶孔子家傳的禮器去投奔他。于是孔甲當了陳涉的博士,最終和他同歸于盡。陳涉起步于普通百姓,驅使一群戍邊的烏合之衆,一個月内就在楚地稱了王,而不到半年竟又複歸滅亡。他的事業十分微小淺薄,體面的士大夫們卻背負孔子的禮器去追随歸順向他稱臣,為什麼呢?因為秦王朝焚毀了他們的書籍學業,積下了仇怨,這迫使他們投奔陳王來發洩滿腔的憤懑。
到高祖皇帝殺死項籍,率兵包圍了魯國,其時魯國中的儒生們仍在講誦經書演習禮樂,弦歌之聲不絕于耳,這難道不是古代聖人遺留的風範,難道不是一個深愛禮樂的國家嗎?所以孔子出遊到陳國後,說:“回去吧!回去吧,我們鄉裡的青年人志向高遠,文采熠熠如錦繡,我不知怎麼教導他們才好。”齊魯一帶重視愛好文化儀典,自古以來就是如此,這已成為自然風尚。漢朝建立後,儒生們開始獲得重新研究經學的機會,又講授演習起了大射和鄉飲的禮儀。叔孫通制定漢廷禮儀後,做了太常官,和他一同制定禮儀的儒生弟子們,也都被選為朝官,于是人們喟然感歎,對儒學産生了興趣。但是,當時天下戰亂尚未止息,皇上忙于平定四海,還無暇顧及興辦學校之事。孝惠帝、呂後當政時,公卿大臣都是武藝高強戰功卓著的人。孝文帝時略微起用儒生為官,但是孝文帝原本隻愛刑名學說。等到孝景帝當政,不用儒生,而且窦太後又喜好道家思想,因此列位博士官職隻是備員待诏,徒有其名,儒生無人進身受到重用。
直到當今皇上即位,趙绾(wǎn,晚)、王臧(zāng,贓)等人深明儒學,而皇上也心向往之,于是朝廷下令舉薦品德賢良方正而且通曉經學的文士學者。從此以後,講《詩》的在魯地有申培公,在齊地有轅因生,在燕地則有韓太傅。講《尚書》的有濟南伏生。講《禮》的有魯地高堂生。講《春秋》的在齊魯兩地有胡毋生,在趙地有董仲舒。到窦太後去世,武安侯田蚡(fén,墳)做了丞相,他廢棄道家,刑名家等百家學說,延請治經學的儒生數百人入朝為官,而公孫弘竟以精通《春秋》步步高升,從一介平民榮居天子左右的三公尊位,封為平津侯。從此,天下學子莫不心馳神往,潛心鑽研儒學了。
公孫弘曾拜為博士,他害怕儒學被阻滞得不到傳揚,當了丞相後就上奏請求說:“丞相禦史啟禀皇上:陛下曾下令說 ‘聽說為政者應該用禮儀教導百姓,用音樂感化他們。婚姻之事,乃是夫婦間最重要的倫理關系。如今禮樂被破壞廢棄了,我深感憂慮。所以大力延請天下品德方正學識廣博的人都來入朝做官。我下令禮官勤奮學習,講論儒術,要學識淵博,複興禮樂,以此作為天下人的表率。又命太常商議,給博士配置弟子員生,使民間都崇尚教化,來開拓培養賢才的道路’。根據陛下旨意。臣與太常孔臧、博士平等認真商議決定:聽說夏、商、周三代的治國之道,是鄉裡之間都有教育的場所,夏代稱校、殷代稱序,周代稱庠(xiáng,詳)。他們勉勵為善者,就讓他在朝中顯達揚名;懲治作惡者,就施以刑罪。所以教化的實施,要首先從京城開始樹立榜樣,再從京城推廣到地方。如今陛下已經明示無上的恩德,放射出日月般的光輝,它符合天地之大道,是以整饬人倫為根本,鼓勵術學,講究禮儀,崇尚教化,獎勵賢良,以此使海内四方從風向善,這正是實現太平之治的本原啊!古代的政治教化不協和,禮儀不完備,現在請求借助原有的官職來興盛它。請為博士官配置弟子五十人,免除他們的賦稅徭役。讓太常從百姓中挑選十八歲以上儀表端正的人,補充博士弟子。郡國、縣、道、邑中有喜好經學,尊敬長上,嚴守政教,友愛鄉鄰,出入言行皆不違背所學教誨的人,縣令、侯國相、縣長、縣丞要向上級郡守和諸侯王國相舉薦,經其認真察看合格者,應與上計吏同赴京師太常處,接受和博士弟子相同的教育。他們學滿一年都要考試,能夠精通一種經書以上的人,補充文學掌故的缺官;其中成績好名次高的可以任用為郎中,由太常造冊上奏。若是特别優異出衆的,可直接将其姓名向上呈報。那些不努力學習才能低下者,和不能通曉一種經學的人,就要罷斥,并懲罰舉薦他們的不稱職的官吏。臣認真領會陛下所下達的诏書和律令,它們闡明了天道和人道關系,貫通了自古及今的治國義理,文章雅正、教誨之辭含義深刻豐富,它恩德無量将深深造福于社稷百姓。但是小官吏們見識淺陋,不能透徹地講解诏書律令,無法明白地将陛下的旨意傳布曉喻天下。而治禮、掌故之職,是由懂經學禮儀的人擔當的,他們的升遷很緩慢造成了人才積壓。因此請求挑選其中官秩比同二百石以上的人,和百石以上能通曉一種經學的小吏,升補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挑選比同百石以下的人補郡太守卒史:各郡定員二人,邊郡定員一人。優先選用熟知經書能大量講誦的人,若人數不夠,就選用掌故補中二千石的屬吏,選用文學掌故補郡國的屬吏,将人員備齊。請把這些記入考選學官的法規。其它仍依照律令。”皇上批示說:“準奏。”從此以後,公卿大夫和一般士吏中就有很多文質彬彬的經學儒生了。
申公,是魯國人。高祖經過魯國,申公以弟子身分跟着老師到魯國南宮去拜見他。呂太後時,申公到長安交遊求學,和劉郢同在老師浮丘伯門下受業。畢業後劉郢封為楚王,便讓申公當他的太子劉戊的老師。劉戊不好學習,憎恨申公,等到楚王劉郢去世,劉戊立為楚王,就把申公禁锢起來。申公感到恥辱,就回到魯國,隐退在家中教書,終身不出家門,又謝絕一切賓客,唯有魯恭王劉餘招請他才前往。從遠方慕名而來向他求學的弟子有百餘人。申公教授《詩經》,隻講解詞義,而無闡發經義的著述,凡有疑惑處,便阙而存之,不強作傳授。
蘭陵人王臧向申公學《詩》之後,用它事孝景皇帝,當了太子少傅,後免官離朝。當今皇上剛即位,王臧就上書請求入宮為皇上值宿警衛。他不斷得到升遷,一年中做到郎中令。而代國人趙绾也曾向申公學習《詩經》,他當了禦史大夫。趙绾、王臧請示皇上,想建造明堂用來召集諸侯舉行朝會。他們不能說服皇上同意此事,就舉薦老師申公。于是皇上派遣使臣攜帶貴重的禮物束帛和玉璧,駕着驷馬安車去迎請申公,趙绾、王臧二位弟子則乘坐着普通的驿車随行。申公來到,拜見天子。天子向他詢問社稷安危之事,申公當時已年高八十多歲,人老了,他回答說:“當政的人不必多說話,隻看盡力把事做得如何罷了。”這時天子正喜好文詞誇飾,見申公如此答對,默然不樂。但是已經把申公招到朝中,就讓他做了太中大夫,住在魯邸,商議修建明堂的事宜。太皇窦太後喜好老子學說,不喜歡儒術,她找出趙绾、王臧的過失來責備皇上,皇上因此停止商議建造明堂的事,把趙绾、王臧都交付法官論罪,後二人皆自殺。申公也以病免官返回魯國,數年後逝世。
申公弟子中拜為博士者有十幾人:孔安國官至臨淮太守,周霸官至膠西内史,夏寬官至城陽内史,砀魯賜官至東海太守,蘭陵人缪生官至長沙内史,徐偃官至膠西中尉,鄒人阙門慶忌官至膠東内史。他們管理官吏和百姓都廉潔有節操,人們稱贊他們好學。其他的學官弟子,品行雖不完美,但是官至大夫、郎中和掌故的人也有百餘。他們講解《詩經》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大多都依循申公的見解。
清河王劉承的太傅轅固生,是齊國人。因為研究《詩經》,孝景帝時拜為博士。他和黃生在景帝面前争論。黃生說:“湯王、武王并不是秉承天命繼位天子,而是弑君篡位。”轅固生反駁說:“不對。那夏桀、殷纣暴虐昏亂,天下人的心都歸順商湯、周武,商湯、周武贊同天下人的心願而殺死桀、纣,桀、纣的百姓不肯為他們效命而心向湯、武,湯、武迫不得已才立為天子,這不是秉承天命又是什麼?”黃生說:“帽子雖然破舊,但是一定戴在頭上;鞋雖然新,但是必定穿在腳下。為什麼呢?這正是上下有别的道理。桀、纣雖然無道,但是身為君主而在上位;湯、武雖然聖明,卻是身為臣子而居下位。君主有了過錯,臣子不能直言勸谏糾正它來保持天子的尊嚴,反而借其有過而誅殺君主,取代他自登南面稱王之位,這不是弑君篡位又是什麼?”轅固生答道:“如果非按你的說法來斷是非,那麼這高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也不對嗎?”于是景帝說:“吃肉不吃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談學問的人不談湯、武是否受天命繼位,不算愚笨。”于是争論止息。此後學者再無人膽敢争辯湯、武是受天命而立還是放逐桀纣篡奪君權的問題了。
窦太後喜歡《老子》這本書,召來轅固生問他讀此書的體會。轅固生說:“這不過是普通人的言論罷了。”窦太後惱怒道:“它怎麼能比得上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詩書呢!”于是讓轅固入獸圈刺殺野豬。景帝知道太後發怒了而轅固直言并無罪過,就借給他鋒利的兵器。他下到獸圈内去刺殺野豬,正中其心,一刺,野豬便應手倒地。太後無語,沒理由再治他的罪,隻得作罷。過不久,景帝認為轅固廉潔正直,拜他為清河王劉承的太傅。很久之後,他因病免官。
當今皇上剛即位,又以品德賢良征召轅固入朝。那些喜好阿谀逢迎的儒生們多有嫉妒诋毀轅固之語,說“轅固老了”,于是他被罷官遣歸。這時轅固已經九十多歲了。他被征召時,薛邑人公孫弘也被征召,卻不敢正視轅固。轅固對他說:“公孫先生,務必以正直的學問論事,不要用邪曲之說去迎合世俗。”自此之後,齊人講《詩》都依據轅固生的見解。一些齊人因研究《詩經》有成績而仕途顯貴,他們都是轅固的弟子。
韓生,是燕郡人。孝文帝時當博士,景帝時任常山王劉舜的太傅。韓生推究《詩》的旨意而撰述了《内傳》《外傳》達數萬言,書中的用語和齊、魯兩地頗為不同,但是旨歸是一緻的。淮南贲生受業于他。自此之後,燕趙一帶講《詩》的人都因循韓生的見解。韓生的孫子韓商是當今皇上委任的博士。
伏生,是濟南郡人。先前做過秦朝博士。孝文帝時,他想找到能研究《尚書》的人,遍尋天下不得,後聽說伏生會講授,就打算召用他。當時伏生已年壽九十餘歲,人很老了,不能行走,于是文帝就下令太常派掌故晁錯前往伏生處向他學習。秦朝焚燒儒書時,伏生把《尚書》藏在牆壁裡。後來戰亂大起,伏生出走流亡,漢朝平定天下後,他返回尋找所藏的《尚書》,已丢失了幾十篇,隻得到二十九篇,于是他就在齊魯一帶教授殘存的《尚書》。自此學者們都很會講解《尚書》,殽山以東諸位著名學者無不涉獵《尚書》來教授學生了。
伏生教濟南人張生和歐陽生,歐陽生教千乘人寬。寬精通《尚書》之後,憑借經學方面的成績參加郡中選舉,前往博士官門下學習,從師于孔安國。兒寬家貧沒有資财,時常當學生們的廚工,還經常偷偷外出打工掙錢,來供給自己的衣食之需。他外出時常常看經書、休息時就朗讀體會它。依照考試成績的名次,他補了延尉史的缺官。當時張湯正愛好儒學,就讓兒寬做自己的掾(yuàn,院)吏,負責呈報案情。兒寬根據經義古法論事判決疑難大案,因而張湯很寵用他。兒寬為人溫和善良,有廉潔的操守和聰敏的智慧,能把握自己的言行,而且擅長著書、起草奏章,文思敏捷,但是口拙不會闡述。張湯認為他是忠厚之人,多次贊揚他。等到張湯當了禦史大夫,就讓兒寬當掾吏,向天子舉薦他。天子召見詢問兒寬後,很喜歡他。張湯死後六年,兒寬便官至禦史大夫,在職九年去世。兒寬身居三公之位,由于性情謙和馴良,能順從皇上之意,善于調解糾紛,而得以官運久長,但是他沒有匡正勸谏過皇上的過失。居官期間,屬下的官員輕視他,不為他盡力。張生也當了博士官。而伏生的孫子也因研究《尚書》被征召,但是他并不能闡明《尚書》的經義。
從此以後,魯人周霸、孔安國,洛陽人賈嘉,都很會講授《尚書》的内容。孔家有用先秦古文撰寫的《尚書》,而孔安國用時下隸書字體把它們重新摹寫講讀,因此就興起了他自己的學術流派。孔安國得到了《尚書》中失傳的十幾篇,大約自此《尚書》的篇目就增多起來了。
許多學者都解說《禮經》,而魯郡人高堂生的見解是最切近本義的。《禮經》本來自孔子時起就不完整,到了秦始皇焚書後,此書散失的篇目更多,今日隻有《士禮》尚存,高堂生能講解它。
魯國徐生善于演習禮儀。孝文帝時,徐生以此出任禮官大夫。他傳習禮儀于兒子至孫子徐延、徐襄。徐襄,天性便擅長演習禮儀,但是不能通曉《禮經》;徐延很通曉《禮經》,卻不善于演習禮節儀式。徐襄以擅長演習禮節儀式當了漢王朝的禮官大夫,官至廣陵内史。徐延及徐家弟子公戶滿意、桓生、單次,都曾出任漢朝的禮官大夫。而瑕丘人蕭奮以通曉《禮經》當了淮陽太守。此後能夠講解《禮經》并演習禮節儀式的人,都出自徐氏一家。
自從魯國商瞿從師孔子學習《易經》,孔子死後,商瞿便傳授《易經》,曆經六代而傳至齊郡人田何,田何字子莊,而後漢朝建立。田何傳授于東武人王同字子仲,子仲傳于菑川人楊何。楊何因通曉《易經》,于元光元年(前134)被朝廷征召,官至中大夫。齊人即墨成因通曉《易經》官至城陽國相。廣川人孟但因通曉《易經》當了太子門大夫。魯人周霸。莒(jǔ,舉)人衡胡,臨菑人主父偃,都是因通曉《易經》官至二千石。但是對《易經》能講授得精當的,是源自于楊何一家的學說。
董仲舒,是廣川郡人。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時曾拜為博士。他居家教書,上門求學的人很多,不能一一親授,弟子之間便依學輩先後輾轉相傳,有的人甚至沒見過他的面。董仲舒足不出戶,三年間不曾到屋旁的園圃觀賞,他治學心志專一到了如此程度。他出入時的儀容舉止,無一不合乎禮儀的矩度,學生們都師法、敬重他。當今皇上即位後,他出任江都國相。他依據《春秋》記載的自然災害和特異現象的變化來推求陰陽之道交替運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時關閉種種陽氣,放出種種陰氣,止雨時則方法與之相反。這種做法在江都國實行,無不實現了預期的效果。後來他被貶為中大夫,居家寫作了《災異之記》。這時遼東高帝廟發生火災,主父偃嫉妒他,就竊取了他的書上奏天子。天子召集衆儒生把書拿給他們看,儒生們認為其中含有指責譏諷朝政之意。董仲舒的學生呂步舒不知道這是自己老師的著作,認為它愚蠢至極,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論罪,判處死刑,但是皇上降诏赦免了他。于是董仲舒始終不敢再講論災異之說。
董仲舒為人廉潔正直。這一時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邊境内外少數民族的侵擾,公孫弘研究《春秋》成就不及董仲舒,但是他行事善于迎合世俗,因此能身居高位做了公卿大臣。董仲舒認為公孫弘為人阿谀逢迎。公孫弘憎恨他,就對皇上說:“隻有董仲舒可以擔當膠西王的國相。”膠西王為人狠毒暴戾,但是一向聽說董仲舒有美德,也很好地禮遇他。董仲舒害怕居官日久會惹禍上身,就稱病辭官回家。直至逝世,他始終不曾營治私産,而一心以研究學問寫作論著為本職。所以自漢朝開國以來曆經五朝,期間隻有董仲舒對《春秋》最為精通,名望甚高,他師承傳授的是《春秋》公羊學。
胡毋生,是齊郡人。孝景帝時拜為博士,後因年老返歸故裡講授《春秋》。齊地解說《春秋》的人很多受教于胡毋生,公孫弘也受過他的教誨。
瑕丘人江生研究《春秋》谷粱學。自從公孫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較了谷粱學和公羊學的經義,最後采用了董仲舒所傳授的公羊氏的學說。
董仲舒的弟子中有成就的人是:蘭陵人褚大,廣川人殷忠,溫人呂步舒。褚大官至粱王國相。呂步舒官至長史,手持符節出使去決斷淮南王劉安謀反的罪案,對諸侯王敢于自行裁決,而不加請示。他根據《春秋》經義公正斷案,天子都認為很對。弟子中官運通達的,做到了大夫之職;谒者、掌故的則有百餘人。而董仲舒的兒子和孫子也都因精通儒學做了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