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简介

馮道

馮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北)人,五代宰相。馮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劉守光,曆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于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闵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隐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将相、三公、三師之位。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四月,馮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後世史學家出于忠君觀念,對他非常不齒,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司馬光更斥其為“奸臣之尤”。但他在事親濟民、提攜賢良,在五代時期卻有“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偁譽”的聲望。

主要成就

馮道曾主持國子監對《九經》進行刻闆印刷,是中國曆史上首度大規模以官方财力印刷套書。

後唐長興三年(932年),馮道奏請唐明宗,以唐代開成石經為底本,雕印儒家《九經》,得到明宗批準,于當年開始印行。後周廣順三年(953年),《九經》全部刻印完成,前後共曆時二十二年。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轶事典故

貌類司空

馮道在太原時與周元豹不睦。周元豹善于品鑒,曾對張承業道:“馮生沒什麼前途,您不可對他過于信任。”河東記室盧質聽聞,對張承業道:“我曾經見過杜黃裳(唐朝元和名相)司空的畫像,馮道的相貌與杜司空非常相似,将來必能充當大任,周元豹的話不值得相信。”

谏君和臣

梁晉隔河對峙,郭崇韬因軍中伴食人員過多,要求裁減閑散者。唐莊宗大怒道:“我連為效命者設食的自由都沒有嗎?那還是讓三軍另擇主帥,我返回太原好了。”他當即命馮道起草文書,宣示三軍。馮道猶豫良久,不肯下筆,莊宗在旁催促。馮道徐徐進言道:“如今大王屢建大功,正待平定南寇。郭崇韬所言并不過分,頂多不聽便是,何必大動肝火?如讓敵軍知道,認為我們君臣不和,對我們大為不利。”莊宗醒悟。不久,郭崇韬向莊宗道歉,經過馮道的調和,此事順利解決,而人們也開始敬重馮道的膽量。

貴而不驕

梁晉争霸時,馮道也随軍出征,住在茅草屋中,連床席都沒有,就睡在一捆喂馬用的幹草上。他用自己的俸祿備辦飲食,與仆役們同鍋吃飯。有的将領将掠得的美女送給他,他退卻不掉,便将美女安排在别室之中,然後再尋訪她們的主人,将其送還。

馮道在景城守父孝時,正逢災荒。他将家财赈救鄉裡,親自耕田砍柴。同鄉中如有土地荒蕪或無力耕作者,馮道都會在夜裡偷偷去為其耕種。主人得知後登門緻謝,他卻感到沒有什麼值得别人感謝的地方。

諷喻明宗

後唐明宗年間,連年豐收,朝廷無事。馮道趁機進言道:“臣以前在太原時,曾奉命前往中山,路過地勢險要的井陉關,臣擔心馬匹失足,都會謹慎的抓住缰繩。但是等到平坦大路,不再小心抓牢控制,卻被馬匹颠倒在地。臣所說雖是小事,但也能說明大道理。陛下不要因為清閑豐收,便放縱享樂,應該兢兢業業,更加小心謹慎。”唐明宗深以為然。

後來,唐明宗又問馮道:“如今天下豐收,百姓是否富足?”馮道答道:“谷貴餓農,谷賤傷農,這是常理。臣記得近代有個叫聶夷中的舉子有《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粜秋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绮羅筵,遍照逃亡屋。’”唐明宗便命侍臣将此詩錄下,經常誦讀。

唐明宗得到一個玉杯,上寫“傳國寶萬歲杯”,并給馮道觀看。馮道道:“這是前朝的有形之寶,王者有無形之寶。仁義便是帝王之寶,因此有‘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的說法。”明宗出身武夫,沒聽懂他的意思。馮道走後,明宗又問侍臣,這才知道馮道是說守住皇位要靠仁義。

事當務實

潞王造反時,唐闵帝棄京城而逃。馮道正要入朝,聞聽闵帝出逃,便欲返回家中。李愚道:“天子出走,我們并未參與謀劃。如今太後還在宮中,我們應到中書省,讓小黃門去探取太後意見,然後再回自己宅第,這是人臣大義!”馮道道:“主上失守社稷,國家已無君主。我們作為人臣,隻能侍奉君主,沒有君主便入宮城,恐怕不合适。再說,潞王已經到處張貼榜文,大事如何,尚不可知,我等不如回去聽候命令。”說完便回府而去。

馮道剛行至天宮寺,安從進派人告知:“潞王已急速而來,馬上就要到了,相公應率百官到谷水迎接。”馮道便在天宮寺停下,就地召集百官。中書舍人盧導到後,馮道讓他起草勸進文書。盧導道:“潞王入朝,百官列班迎接便可。就算有廢立之舉,也應聽太後教令,怎可由我等倉促勸進。”馮道隻說了四個字:“事當務實。”意思是說,辦事應從現實出發。盧導反駁道:“自古哪有天子在外,大臣便對他人勸進的道理!如果潞王不想做天子,以君臣大義責備我們,我等何言以對?”馮道未及回答,而安從進又派人前來催促,他便連忙出城迎接。但潞王尚未到,馮道便與宰相劉昫、李愚在上陽門外歇息。這時,盧導從他們面前經過。馮道再次提及勸進之事,盧導對答如初。李愚歎道:“盧舍人說的很對,我們這些人的罪過,擢發難數。”

司空掃除

五代時期,三公之職多為大臣加銜,很少正式任命。馮道正拜司空,朝廷卻不知該如何安排職事,宰相盧文紀便讓他掌管祭祀掃除。按照盧文紀的安排,馮道隻需在朝廷舉行祭祀時掌管掃除工作,平時根本無事可做,因此時人都擔心他不肯答應。馮道聞知,笑道:“掃除也是司空的職責,我有什麼不肯的?”

出使契丹

晉高祖欲命大臣出使契丹,群臣都不敢前往。馮道當時正在政事堂,獲悉此事,便在紙上寫下“道去”二字,并命書吏草拟出使敕令。書吏聞之變色,雙手顫抖,淚流不止。馮道也不回家,隻命人代他向妻子告别,當晚便住在驿館中,準備出使。

晉高祖擔心他的安危,道:“你官高德重,不宜深入契丹。”馮道道:“陛下受契丹的恩惠,臣受陛下的恩惠,臣去有何不可。”

馮道到達契丹後,耶律德光欲到郊外迎接,以示尊敬。契丹群臣谏道:“自古沒有天子迎接宰相的禮節。”耶律德光這才作罷。後來,耶律德光賞賜馮道牙笏、牛頭,這在契丹是一種特别的禮遇。馮道為此賦詩紀念:“牛頭偏得賜,象笏更容持。”耶律德光大喜,有意将馮道留在契丹。馮道道:“晉朝與契丹是父子之國。我在兩國都是臣子,在哪都一樣。”

馮道在契丹兩年,他将獲得的賞賜都用來購買薪炭,還揚言道:“北地苦寒,我年老不堪忍受,所以早做準備。”好像是要永遠留在契丹。他在獲準歸國時三次上表,表示願意留下,被拒絕後又磨蹭了一個月,方才啟行南下。馮道走後,每到驿站都要停留,用了兩個月才走出契丹國境。随從問道:“别人能從契丹生還,都恨不能肋生雙翼,您為什麼還要住宿停留呢?”馮道道:“縱使急速返回,若契丹人真要追趕,也終究逃不掉。慢慢走反倒安全。”

癡頑老子

契丹滅晉,馮道到汴京朝見耶律德光。耶律德光指責馮道,認為他效力後晉,卻毫無功績,馮道無言以對。耶律德光又問道:“你為什麼來朝見我?”馮道答道:“我沒有地盤,沒有兵馬,怎敢不來。”耶律德光嘲笑道:“你是個什麼老頭?”馮道道:“我是個無才無德、愚蠢遲鈍的老頭。”

奉迎劉赟

漢隐帝死後,郭威命馮道前往徐州,迎接劉赟入京繼位。馮道道:“侍中此舉是真心嗎?”郭威便指天盟誓,馮道道:“老夫生平從不說假話,您可不要讓我說假話啊?”

郭威稱帝後,樞密使王峻派郭崇前往宋州,阻止劉赟繼續前行。郭崇陳兵于府衙門外,以護衛為名奪取劉赟的宿衛兵馬,并傳達郭威之意,召馮道先行趕回京城。馮道臨行前,劉赟道:“我是因為您這位三十年的老宰相,這才沒有顧慮的前往京師。如今衛兵都被郭崇所奪,事情危機,如何是好?”馮道默然不語。客将賈貞欲殺馮道,劉赟勸阻道:“你們不要草率魯莽,這不關馮公的事。”

性情寬厚

後唐時期,工部侍郎任贊曾在背後譏諷馮道道:“馮道如果走得急了,準要從他身上掉下一本《兔園冊》來。”《兔園冊》是當時私塾教授學童的課本,因内容膚淺,常受士大夫輕視,而任贊顯然是在譏諷馮道的學識淺薄。馮道得知後,并未動怒,隻是召任贊前來,對他道:“《兔園冊》是由著名儒者編撰的,内容豐富,并非淺薄之作。現在的讀書人,隻知欣賞科舉文場的俏麗詞句,用以竊取功名利祿和公卿高位,那才是真正的淺薄!”任贊大愧。

唐末帝年間,馮道出鎮同州,對副使胡饒稍有慢待。胡饒常趁醉在牙門外辱罵馮道,馮道每次都會将胡饒召入府中,備辦酒食招待,毫無愠色。他對人道:“胡饒為人不善,以後自有報應,我有什麼可怒的。”

後晉時期,有人牽驢入市。驢臉挂着一個牌子,上寫“馮道”二字。馮道得到親信的禀報,毫不動怒,隻道:“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這可能是有人在為驢找尋失主,有什麼奇怪的?”

諸事無寸

舉子李導幹谒馮道,馮道笑道:“老夫名字為道,已經多少年了,況且久為宰相,秀才你不可能不知道。但你也叫導,與我的名字同音,這合乎禮法嗎?”李導辯解道:“相公是沒有寸字底的道,而我是寸字底的導,同音不同字,有何不可?”馮道大笑道:“我不但名字沒有寸,做什麼都沒有寸(分寸)。”

戲谑和凝

馮道與和凝同在政事堂。一日,和凝問馮道:“你新買的靴子多少錢?”馮道擡起左腳,道:“九百。”和凝回頭便訓斥小吏道:“我的靴子為什麼花了一千八?”為此責罵了好長時間。這時馮道又慢慢擡起右腳,道:“這隻也是九百。”滿堂無不大笑。

門客讀經

馮道曾聽門客讀《道德經》。《道德經》首篇便是“道可道,非常道”,門客見六個字中便有三個“道”字,正好犯了馮道的名諱,便讀道:“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

朝梁暮晉

馮道曆仕五朝,對喪君亡國毫不在意,晚年自号“長樂老”,著《長樂老自叙》,曆叙平生所得官爵,引以為榮。元代詩人劉因作有《馮道》一詩,嘲諷道:“亡國降臣固位難,癡頑老子幾朝官。朝梁暮晉渾閑事,更舍殘骸與契丹。”後人便用“朝梁暮晉”比喻人反複無常,沒有節操。▲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家庭成員

先世

曾祖父母

馮湊,累贈至太傅。

崔氏,追封梁國太夫人。

祖父母

馮炯,累贈至太師。

褚氏,追封吳國太夫人。

父母

馮良建,官至秘書少監,累贈尚書令。

張氏,追封魏國太夫人。

妻子

褚氏,德州戶掾褚濆之女。

孫氏,景州弓高縣令孫師禮之女,累封蜀國夫人。

子女

兒子

馮平,曆任秘書郎、右拾遺、工部度支員外郎。

馮吉,曆任校書郎、膳部金部職方員外郎、屯田郎中。

馮可,曆任秘書正字、殿中丞、工部戶部員外郎。

馮某(無名),幼年夭折。

馮義,曆任秘書郎、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中丞、定國軍衙内都指揮使、朝散大夫、司議郎、太常丞。

馮正,曆任協律郎、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中丞,定國軍節度使、朝散大夫、太仆丞。

女兒

馮氏,封萬年縣君,嫁兵部侍郎崔衍之子太仆少卿崔絢。▲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名号解讀

馮道晚年自号“長樂老”,生前後世都引起争議,但現代卻認為這個名号有雙重含義:

長樂指籍貫。馮道是瀛州景城(今河北省滄州市西)人,而其祖居在長樂(今河北省冀州市),《自叙》的開頭就說:“餘世家宗族,本始平、長樂二郡,曆代之名實,具載于國史家牒。”馮道自稱“長樂老”,猶如唐代賀知章自稱“四明狂客”,五代楊凝式自稱“關西老農”,“長樂”、“四明”、“關西”均指本人籍貫。

長樂含“永遠快樂”之義。不過馮道的“快樂”,毫無享樂主義、縱欲主義的意思,隻是“劫後餘生”的慶幸,“知足常樂”的自得。《自叙》說:“靜思本末,慶及存……曠蒙天恕,累經難而獲多福,曾陷蕃而歸中華,非人之謀,是天之佑。”在全文結尾處說:“時開一卷,時飲一杯,食味别聲被色,老安于當代耶!老而自樂,何樂如之!”馮道的“樂”,如此而已。▲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