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鹗

厲鹗(1692-1752),字太鴻,又字雄飛,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學家,浙西詞派中堅人物。康熙五十九年舉人,屢試進士不第。家貧,性孤峭。乾隆初舉鴻博,報罷。性耽聞靜,愛山水,尤工詩馀,擅南宋諸家之勝。著有《宋詩紀事》、《樊榭山房集》等。

生平

早年生活
厲鹗生于康熙三十一年五月初二日(1692年6月16日),卒于乾隆十七年九月十一日(1752年10月17日)。先世居慈溪,後遷至錢塘。祖父大俊,父奇才,都是布衣。他排行第二,兄士泰,弟子山。他還在少年時,父親就已去世,家境貧寒,全家人靠士泰賣煙葉為生。他因家庭生活所迫,幾乎被士泰送進廟宇,後自己堅持不出家才作罷。

求知上進
生活雖然艱苦,但厲鹗的求知欲卻很強。他刻苦用功,“讀書數年,即學為詩,有佳句”。後來他又廣泛涉獵,“于書無所不窺,所得皆用之于詩”。弱冠時,他從杭可庵遊,可庵之子世駿小他4歲。他稱可庵為先生,與世駿結為密友。他性格孤僻,不谙世事,但酷愛出遊。每“遇一勝境,則必鼓棹而登,足之所涉,必寓諸目,目之所睹,必識諸心”。江浙山水,激發了他的豪邁詩情;迷人風光,豐富了他的美妙想象。在大自然的懷抱裡,這位貧寒之子,迅速成長為一位詩人。

教授學生
五十三年(1714年),厲鹗受聘來到了汪舍亭家,在聽雨樓教授汪家的兩個孩子:汪浦、汪沆。在這裡,他受到了禮遇,飲食居住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顧。汪家對孩子要求嚴格,厲鹗也極盡教師之責,認真授業。從五十三年到五十七年(1718年),他一直在汪家任師。在他的教授下,汪浦、汪沆學業大有長進。尤其是汪沆,後來也成為一位名士,并始終感激自己的恩師。

考中當官
五十九年(1720年),厲鹗參加鄉試,考官是内閣學士李绂。在試闱中,李绂見到他的試卷,讀了他寫的謝表,感歎道:“此必詩人也!”立即錄取。中舉之後,厲鹗登舟北上,準備參加京城會試。此時,他年不到30,又是第一次入都,興奮的心情可想而知。沿途他詩興時發,寫下了10多首詩。然而他沿途觀光的興趣似乎比會試中式的希望更濃。在《廣陵寓樓雪中感懷》一詩中,他寫道:“沉湎居翥主,浩蕩遊子意。平生淡泊懷,榮利非所嗜。哂笑讵雲樂,明發難自棄。茲來扪空囊,翻為故交累。因思在家貧,忀徉尚高緻。束書細遮眠,疏花香破鼻。紙閣無多寬,回隔飛塵至。因之問故園,南湖煩寄字。”

結交文人
回到家鄉後,厲鹗更加熱衷于出遊吟詩。随着詩名的傳播,他與更多的文人結成了朋友,與周京、金志章、符曾、金農十分親密,常常在一起作文字之會,賦詩為樂。揚州鹽商馬曰琯、馬曰璐兄弟賈而好儒,“以古書、朋友、山水為癖”,家中藏書極富。文人名士紛紛來遊,厲鹗也年年相訪,成為馬家的常客。在馬氏小玲珑山館裡,他肆意探讨,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他與馬氏兄弟、杭世駿等浙江詩人結為邗江吟社,唱和切劘,“觞詠無虛日”。雍正年間,全祖望路過杭州,與厲鹗、杭世駿等結交,也成為詩社之友。他們一起讨論經史,考證掌故,寫詩唱和。從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厲鹗在出遊吟詠之餘,撰寫了《南宋院畫錄》8卷、《秋林琴雅》4卷、《東城雜記》2卷、《湖船錄》1卷,并同沈嘉轍、吳焯、陳芝光、符曾、趙昱、趙信一起,共同撰寫了《南宋雜事詩》7卷。

再次落第
乾隆元年(1736年),浙江總督程元章舉薦博學鴻詞18人,厲鹗、杭世駿都列名其中。但是,厲鹗無意應試。全祖望特地從京師寫信相勸,希望他“與堇浦諸君勉之”。 在朋友的勸告下,厲鹗再次赴京。在這科征士中,厲鹗的詩學是出類拔萃的。正如杭世駿所言:“是科征士中,吾石友三人皆據天下之最。太鴻之詩,稚威之古文,紹衣之考證穿穴,求之近代,罕有倫比。”可惜在考試中,厲鹗誤将論寫在詩前,再次落第。朋友們都為此歎息,他卻淡淡地說道:“吾本無宦情,今得遂幽慵之性,菽水以奉老親,薄願畢矣。”

貧寒離世
厲鹗歸鄉後,因治生無術,貧病交加。乾隆二年(1737年)夏,他咳嗽氣喘,曆秋漸痊。五年(1740年),他移居東城,又患足疾。舊時的文人盡管生活艱難,卻還有姬妾。六年(1741年),愛姬朱滿娘病,厲鹗典質以償藥費,終因治療無效,遷延至七年(1742年)正月去世。以後,厲鹗身體更加孱弱,不斷地受着肺病、齒痛等疾的折磨。在此期間,他的生活靠朋友們饋贈、補助,勉強維持。因年老無子,馬曰琯又資助他再次納妾劉姬。但是,劉姬不安于貧困,不久便離他而去。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主要著作

《宋詩紀事》和《遼史拾遺》是厲鹗的兩部力作,受到時人的好評。《四庫全書總目》評價道: “(《宋詩紀事》)全書網羅赅備,自序稱閱書三千八百一十二家。今江南浙江所采遺書中,經其簽題自某處鈔至某處,以及經其點勘題識者,往往而是。則其用力亦雲勤矣。考有宋一代之詩話者,終以是書為淵海,非胡仔諸家所能比較長短也。”“(《遼史拾遺》)拾遼史之遺,有注有補,均摘錄舊文為綱,而參考他書條列于下。凡有異同,悉分析考證,綴以按語。……采輯散佚,足備考證。”

豐富的著述并不能使詩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不得已,他決定另謀出路。十三年(1748年),他忽生宦情,決定以舉人候選縣令,應铨入都。朋友們認為他不宜擔任此職,加以勸阻。他隻得說出自己的苦衷,是為了求得俸祿以侍養老母。當他北上來到天津時,老友查為仁将他留住水西莊。在這裡,他意外地看到了查為仁為南宋周密的《絕妙好詞》所作的箋注。他與為仁有同好,也曾收集過有關《絕妙好詞》的材料。為仁所作,使他分外高興。對學術的熱愛戰勝了對仕宦的追求,他放棄入都的打算,和為仁同撰《絕妙好詞箋》。幾個月後,著作完成,他返棹南歸。

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南巡,厲鹗與吳城共撰《迎銮新曲》進呈。吳城所作為《群仙祝壽》,厲鹗所作為《百靈效瑞》。十七年(1752年)秋天,厲鹗病重。九月十日,他對汪沆說道:“予平生不諧于俗,所為詩文亦不諧于俗,故不欲向不知我者索序。詩詞二集,已自序而授之梓,尚留小文二冊藏敝箧,子知我者也,他日曷為我序而存之。”第二天,厲鹗辭世。

厲鹗的死使朋友們十分悲痛,他們哀歎:“今而後江淮之吟事衰矣!”馬曰璐也哭道:“大雅今誰續,哀鴻亦叫群。情深攜庾信,義重哭劉蕡。望遠無來轍,呼天有斷雲。那堪聞笛後,又作死生分。”

厲鹗的一生正如他在《六十生日答吳葦村見贻之作》一詩中所概括的,“我生少孤露,力學恨不早。孱軀複多病,膚理久枯槁。幹進懶無術,退耕苦難飽。帳下第溫岐,歸敝廬孟浩。風尖恥作吏,山水事幽讨。結托賢友生,耽吟忘潦倒。”他的詩幽新隽妙,刻琢研煉,于王士禛、朱彜尊之外,“獨辟蹊徑”,與金農的書畫齊名,人稱“髯金瘦厲”。他不修威儀,常曳步緩行,仰天搖首,即使在大路上,也常有吟詠之意。因此,又被人笑稱為“詩魔”。 他的著作除上面提到的諸書外,還有《樊榭山房集》。 ▲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學創作

《樊榭山房集》是厲鹗的詩文集,乾隆年間刊行于世,被收入《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介紹道:“《樊榭山房集》二十卷,國朝厲鹗撰。……前集詩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卷,附以詞,分甲、乙二卷,為康熙甲午至乾隆己未之作;續集亦詩八卷,而以北樂府一卷、小令一卷附焉,則己未至辛未作也。”

光緒年間,汪氏振绮堂重刻《樊榭山房集》,“首全祖望撰《墓碣銘》,吳錫麒撰《墓田碑記》。附汪曾唯所輯《轶事》,及未刊詩詞、迎銮新曲,并載杭世駿、汪惟憲、吳焯、王昶、陶元藻、袁枚諸家評論,為最足之本。”

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榭山房集》,以振绮堂本為底本,而以乾隆本、道光本對校,凡有疑誤而無法從版本上校正之處,則參校以正史及有關詩文專集等其他資料。上海版的《樊榭山房集》共39卷,其中樊榭山房集詩8卷,詞2卷,文集8卷,集外詩1卷,集外詞1卷,集外曲1卷,續集詩8卷,續集詞2卷,續集集外詩1卷,續集集外詞1卷,續集集外文1卷,附錄5,是研究厲鹗的重要資料。

在此,我們以上海版的《樊榭山房集》為依據,對厲鹗的詩詞創作試作分析。

厲鹗在詞方面具有極高的造詣,為浙西詞派中期的代表。在詞派問題上,他推崇姜夔、張炎等人為首的宋詞南宗,貶低辛棄疾等人的北宗。厲鹗以“清”與“雅”作為詞好壞的标準。他主張在藝術特點上,詞應該是幽隽清绮,婉約淡冷;作品蘊意上,詞要适度表達作者純正的情感,寄以不含俗态的清高志性。他與查為仁合編的《絕妙好詞箋》成為繼朱彜尊《詞綜》之後鼓吹南宋詞方面最有影響的著作。另外,厲鹗也長于寫詩,特别是五言詩。他與杭世駿齊名,《清代學者象傳》中稱其:“為詩精深峭潔,截斷衆流,于新城(王士?)、秀水(朱彜尊)外自樹一幟。”?厲鹗讀書搜奇嗜博,鈎深摘異,尤熟于宋元以後的掌故。著有《樊榭山房集》、《遼史拾遺》、《東城雜記》、《宋詩紀事》、《南宋雜事詩》等書。其中《南宋雜事詩》一書,采諸書為之注,征引浩博,為考史事者所重。 ▲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學特色

吟詠山光水色
厲鹗一生創作了許多以山水為題材的詩詞。一部《樊榭山房集》,幾乎可以說是“十詩九山水”。從題材分類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稱他為山水詩人。張世進在《哭樊榭二首》詩中寫道:“當代風騷手,平生山水心。”全祖望評價厲鹗的詩:“最長于遊山之什,冥搜象物,流連光景,清妙轶群。”這些詩文準确地指出了厲鹗詩詞創作的主要内容及其成就。

抒發思古幽情
厲鹗不僅熱愛自然,向往野逸,而且喜歡觀賞古物,既愛那曆盡滄桑、古樸斑駁的文物之美,也愛由此引發的思古幽情和遠離現實的超脫之感。因此,他的詩歌創作中,有許多懷古詠物之作。

吐露心中抑郁
厲鹗出身寒門,早年喪父,家境清貧。生活的壓力使他郁郁寡歡。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年僅19歲的厲鹗寫下了《遊仙百詠》,吐露心中的抑郁。在該詩的序言中,他這樣寫道:“《遊仙詩》,自晉郭景純倡之,逮唐曹堯賓、明馬鶴松連篇累牍,奇豔可誦。予閑居寡歡,偶爾綴韻,辄成百章,大要遊思呓語,雜以感慨,玉茗先生所謂“事之所無,安知非情之所有”者也。且靈均作《騷》,尚托于雲中君、湘夫人,其亦庶幾不悖作者之意乎?有好事者出而讀之,詞雖不工,聊當龜茲一覺雲爾。康熙庚寅六月,樊榭山人自題。”序中的“閑居寡歡”,就是他當時的真實寫照。“遊思呓語,雜以感慨”,就是《遊仙詠》的主題。

獨樹詩壇一幟
清朝初年,活躍在詩壇上的主要都是由明朝過來的詩人。随着時間的推移,嚴格意義上的清代“國朝”詩人開始出現,并逐漸成為詩壇的主力。“清初六大家”就是他們中的代表人物。首先是并稱為“南施北宋”的施閏章和宋琬,其次是并稱為“南朱北王”的朱彜尊和王士禛,再次是并稱為“南查北趙”的查慎行和趙執信。此後,則有袁枚、趙翼、蔣士铨“乾隆三大家”。厲鹗崛起于“清初六大家”之後,“乾隆三大家”之前,在清詩史上有着獨特的地位。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