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漢族,汾州(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著名詩人。
劣迹斑斑
因詩殺親
宋之問有一個外甥名叫劉希夷,與宋之問年齡相仿,中過進士但無心仕途,也是一位詩人。有一次,劉希夷寫了一首題為《代悲白頭翁》的詩,詩雲:“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惜顔色,行逢落花長歎息。今年花落顔色改,明年花開複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古人無複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紅顔子,應憐半死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顔美少年。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祿池台生錦繡,将軍樓閣畫神仙。一朝卧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宋之問看到外甥這首尚未公之于衆的詩後,贊不絕口,尤其喜愛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兩句。宋之問請求外甥将這首詩讓給自己,劉希夷起初答應了,可不久又反悔,因為他實在難以割愛。宋之問惱羞成怒,為了将此詩據為己有,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将外甥活活壓死,可憐才華橫溢的詩人劉希夷去世時還不到30歲。于是在《全唐詩》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劉希夷名下,收錄了這首詩,題為《代悲白頭翁》;在宋之問名下,也收錄了這首詩,隻是改了一下标題,将“洛陽女兒惜顔色”一句中的“洛陽”二字改成了“幽閨”,其餘詩句一模一樣。
賣友求榮
唐中宗神龍元年,太子李顯複位,深得武則天寵愛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殺,宋之問作為張氏兄弟的黨羽被貶為泷州(今廣東羅定)參軍。沒過多長時間,他難以忍受嶺南蠻荒之地的生活,竟然瞞着朝廷,偷偷逃回了洛陽,藏匿于好友張仲之家中。當時雖然武則天已死,但武姓殘餘勢力仍在,武三思等人依然聲勢顯赫,包括張仲之在内的一些朝廷大臣對此憤恨不已。一天,張仲之正與人密謀殺掉武三思,宋之問聽到後立即派侄子前去告發,結果張仲之全家被殺。宋之問賣友求榮,依附武三思,不但其擅自逃回洛陽一事沒有被追究,反而被提拔為鴻胪主簿,後又改任考功員外郎。其所作所為,為時人所不齒。
逢迎谄媚
武則天大權在握後,由于宋之問經常寫一些歌功頌德的詩逗得武則天眉開眼笑,因此得以任用。宋之問曾被任命為尚方監丞,負責管理各工種的制造、供應、生産等政務,不久又進入奉宸院,擔任左奉宸内供奉的官職。奉宸院說穿了就是武則天的後宮,裡面供養的盡是一些從各地挑選而來的年輕美貌的男子,以備女皇享用。據說宋之問“偉儀貌,雄于辯”,自然是奉宸院的合适人選。當時武則天的男寵是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兩人倚仗女皇的寵愛,飛揚跋扈,權傾一時,連武承嗣、武三思等朝廷重臣都巴結他倆。宋之問不甘落後,放下文人的自尊和清高,竭力巴結張氏兄弟,極盡谄媚之能事,據說還替張氏兄弟提過尿壺。作為左奉宸内供奉,宋之問做夢都渴望像張氏兄弟那樣得到武則天的寵愛,爬上女皇的龍床,于是來了個毛遂自薦,寫了一首豔詩獻給女皇。武則天讀後贊不絕口,待宋之問離開後,卻對身邊人說:“這個宋之問,的确是難遇之才,隻是他口臭熏人,讓朕無法忍受。”由于口臭,宋之問的美夢化作了泡影。 ▲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評價
作為文人,宋之問也因其低劣的人品而遭人唾棄,不僅表現在其對待政治趨炎附勢的态度上,也表現在一樁廣為流傳的命案上。自古凡是文人都愛好文字,一日宋之問見其外甥劉希夷的一句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頗有妙處,便想占為己有,劉希夷不從,宋之問于是用裝土的袋子将劉希夷壓死,被稱作“因詩殺人”。
媚附于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後張易之被殺,中宗複位,于神龍元年(705)被貶為泷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不久逃回洛陽。《新唐書》記載他匿居友人張仲之家,“會武三思複用事,仲之與王同皎謀殺三思安王室。之問得其實令兄子昙與冉祖雍上急變,因丐贖罪,由是擢鴻胪主簿,天下醜其行。”景龍中,遷考功員外郎,谄事太平公主,故見用。及安樂公主權盛,複往諧結,故太平公主甚恨之。當中宗将提拔他為中書舍人時,太平公主揭發他知貢舉時受賄,便下遷為汴州長史,未知又改越州長史。在越州(今浙江紹興)期間,“頗自力為政”,景龍三年六月,中宗崩,景雲元年(710)睿宗即位,認為他依附張易之,投靠武三思,屢不悔改,便将他流放欽州(今廣西欽州)。《舊唐書》說:“先天中,賜死于徙所。”而《新唐書》則說:“賜死桂州。”
宋之問在世時與沈佺期齊名,其詩多為應制之作,内容比較貧乏,但是流放途中作的一些詩有較充實的内容,在藝術形式上,宋之問的詩以屬對精密、音韻協調見長,大多詞采绮麗,對仗工整,對律詩體制的定型頗有影響。 ▲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生平
出生
宋之問約生于唐高宗顯慶元年(656年~712年),并無顯赫的門第家世。父親宋令文起自鄉闾,矢志于學,交友重義,“比德同道,理阃探索詞源論讨。”多才多藝,不僅“富文辭,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唐高宗時做到左骁衛郎将和校理圖書舊籍的東台詳正學士,饒著聲譽。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得父之一絕;宋之悌骁勇過人,宋之遜精于草隸,宋之問則工專文詞,成當時佳話美談。上元二年(675年),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的宋之問進士及第,登臨“龍門”,踏上了仕進正途。
仕途
宋之問春風得意之日,已是武則天皇後實握朝政之時。武後承應“貞觀”,勵精圖治,選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問以才名與楊炯被召分直内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參軍。永隆二年(681年),又與楊炯同入崇文館充學士。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後稱帝,改國号為周,敕召宋之問與楊炯分直于洛陽西入閣。15年間,宋之問很快由從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學士,為世人欽慕。唐朝學士之職,以文學言語被天子顧問,出入侍從,禮遇尤寵。家世低微的宋之問以此更是感恩耀榮,視為得秩于祿的捷徑與保障。他在《奉敕從太平公主遊九龍潭尋宴安平王别序》中說:“下官少懷微尚,早事靈丘,踐疇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樹,情可何之。”典型地表白了他的這種心态。武後雅好文詞樂章,宋之問巧思文華取幸。一次遊洛陽龍門,武後命群臣賦詩,左史東方虬詩先成,武後賜錦袍。及宋之問《龍門應制》詩成奉上,“文理兼美,左右稱善。”武後奪東方虬錦袍轉賜給他。此中予奪,既反映了武後對靡麗頌德詩風的提倡,也表現了宋之問這時的創作方向,對他的聲名和地位都有很大的影響。武周時期,宋之問不僅扈從武後朝會遊豫,而且奉承武後近幸的媚臣外戚宴樂優遊,自感“志事僅得,形骸兩忘。”這樣的追求和生活使他逐漸沉溺和堕落,并自覺不自覺地陷入了統治集團内部争權奪利的政治漩渦中。宋之問在武後晚年先後轉任尚書監丞、左奉宸内供奉,武後媚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雅愛其才”,召他與好友杜審言、閻朝隐、沈佺期、王無競、尹元凱及李适、富嘉谟、劉允濟等文士預修。宋之問與閻士隐等多代工張賦篇入集,傾心媚附。書成,于長安二年( 703年)遷司禮主簿。神龍元年( 705年)正月,宰相張柬之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後退位,誅殺二張,迎立唐中宗,宋之問與杜審言等友皆遭貶谪。宋之問貶泷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諸事艱難,慕念昔榮,次年春便秘密逃還洛陽,探知友人張伸之與王同皎等謀誅宰相武三思(時張柬之被貶),後使人告密,擢任鴻胪主簿,“由是深為義士所譏。”景龍元年( 707年)七月,太子殺武三思父子後死事,宋之問上表歌頌武氏父子功德,請造唐中宗神武頌碑,探獲賞識,于次年遷考功員外郎,并與杜審言、武平一、沈佺期、閻朝隐等首選修文館直學士,“及典舉,引拔後進,多知名者。”其時朝廷朋黨争立,由于他傾附安樂公主,遭太平公主忌恨,進言中宗,于景龍三年( 7O9年)将他下遷越州(今浙江紹興市)長史。
末路
唐中宗年間的政治動蕩及個人寵辱無常的經曆,使宋之問感觸良深,而由朽爛陳腐的宮廷來到清新秀麗的水鄉,也使他開始滌淨心靈,境界升華。他在越州寫的《祭禹廟文》,在真誠歌頌了大禹治水、救災拯民的千古聖德之後寫道:“先王為心,享是明德。後之從政,忌斯好佞。酌鏡水而勵清,援竹箭以自直;谒上帝之休佑,期下人之蘇息。”反映了這種思想情感上的轉變。因此,他在越州登山涉險,訪察民生,“頗自力為政”詩歌創作也開始轉入了健康清新的軌道,“流布京師,人人傳諷。”但是,就在宋之問開始走上“新生”之路的時候,又一次宮廷政變将他逼上了絕境。景雲元年( 710年)六月,臨海郡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誅殺韋後和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以宋之問嘗附二張及武三思诏流欽州(今廣西欽州市東北),後以赦改桂州。先天元年( 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宋之問被賜死于徙所,結束了最後的人生旅程。宋之問政治上無足稱道,品行也多有可譏,但卻是知名當世的詩人。由于宮廷詩人的局限,代筆捉刀的束囿,志向理想的低淺,他的詩文不少是歌頌功德、粉飾太平、浮華空泛之作,但随着颠簸人生,接觸社會,曆練生活,他也創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他在楊炯死後寫的《祭楊盈川文》,采用四四制式,字字有聲,句句華歆,内容言簡辭切,悲涼真摯,催人淚下,與他代筆寫的《為宗尚書祭梁宣王文》、《為宗尚書兄弟祭魯忠王文》等相比,文華情感,殊若天壤。 ▲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詩歌評價
他的主要功績和沈佺期一樣,在創作實踐中使六朝以來的格律詩的法則更趨細密,使五言律詩的體制更臻完善,并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他也是律詩的奠基人之一。
作為詩人,宋之問年輕時即已知名,“尤善五言詩,其時無能出其右者。”從《宋之問集》和《全唐詩》所收作品來看,他對當時體裁多能把握,運用熟谙,佳作名句也有可觀。如短歌《冬霄引·贈司馬承桢》訴友情句:“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枯幽幽吟勁風。此情不向俗人說,愛而不見恨無窮。”五言古詩《題張老松樹》喻高潔句:“百尺無寸枝,一生自孤直。”七言古詩《明河篇》思征夫句;“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向津。更将織女支機石,還訪城都賣蔔人。”五言絕句《送杜審言》表離别:“卧病人事絕,嗟君萬裡行。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五言長律《靈隐寺》繪勝景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皆清新坦易,抒情真摯,暢美如畫。宋之問為文賦詩,講求比興,屬對精密,點劃入微,對詩的聲律化有重大貢獻。他與沈佺期在齊、梁沈放、庾信到初唐四傑創作發展的基礎上,努力加以實踐和總結,使律詩各體制都達到了成熟定型的地步,明确劃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并運用這種形式,寫出了優秀的作品,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題大庾嶺北驿》、《度大庾嶺》等。 ▲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