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与之简介

崔與之

崔與之(1158~1239)南宋名臣。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谥清獻,原籍甯都白鹿營 (今江西省甯都縣黃石鎮營底村),幼年随父移居廣東增城,故《宋史》載其廣州人,《中國人名大辭典》載其增城(中新坑背崔屋村)人。紹熙四年(1193)進士。授浔州司法參軍,調淮西提刑司檢法官,特授廣西提點刑獄。嘉定中,權發遣揚州事、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撫使。端平元年(1234),授廣東經略安撫使兼知廣州。二年,除參知政事。三年,拜右承相兼樞密使。嘉熙三年以觀文殿大學士奉祠。著有《崔清獻公集》。

後世紀念

祠堂
崔清獻公祠位于佛岡縣水頭鎮下豐村西側,是佛岡縣文物保護單位。該祠建于明代中葉,清末毀于火,民國六年(1917年)重建,祠深三進,兩邊有青雲巷間隔,面積225平方米。

祠堂是磚木結構,門匾額題曰“清獻崔公祠”,是明代學者陳獻章(陳白沙)手筆,第二進懸有“嶺南間氣”牌匾。

銅像
崔與之銅像由廣東著名雕塑家梁君令、卓國平設計制作,高2.48米,崔與之銅像造型飽滿,外表忠厚有張力,符合其“儒帥”的氣質。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為官生涯

崔與之(1158-1239),字正子,晚年号菊坡,廣東省增城市中新坑背崔屋村人。是南宋著名的治國能臣、政治家、軍事家。 生活在偏安半壁河山的南宋時期,崔與之選擇了一條為國為民的人生道路。

立志報國家
崔與之出生在一個醫生家庭。還在少年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因病去世了,因此家境清貧。但崔與之少年有大志,立志救國濟民。他刻苦讀書,鑽研經史,務求通曉大義,文章寫作樸實得體。待人接物,辦理事情,他也十分機警。不過命運似乎有些與他作對,青年時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他都沒有中榜。于是崔與之寄望于出外求學。直到三十二歲時,由于得到增江書友林仲介等人的慷慨資助,崔與之終于能夠跨出增城,一酬宏願。離家前,他向親友表示,決心三年學成。

淮東抗金兵
南宋時期,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南宋晚期,金國強于宋,不斷南侵,而新興的蒙古族政權也屢次大規模進攻金國。金人為避蒙古兵,企圖南掠宋土,南宋朝野震動。但諱言戰争的宰相史彌遠把持朝政,朝廷上下一片主和投降之聲。當時将帥乏人,宋甯宗破格起用崔與之,任命他為抗金前線淮東路的軍政長官。崔與之成為高級幹部了。宋甯宗召見崔與之,詢問戰守之策,崔與之說,要選擇好的守将,集合官軍和民衆的戰鬥力量,才能鞏固邊防。隻有邊強防務,才進可以攻,退可以和。

直言薦賢
朝廷決定升任崔與之為秘書少監,調他去當京官。揚州軍民聞悉崔與之離任赴京,萬人夾道垂淚相送。

福星臨川
金兵進犯四川,四川制置使董居宜棄職逃跑,蜀地大亂,人心驚惶。朝廷調安丙為四川安撫使,調崔與之為知成都府本路安撫使。安丙久在蜀中握有重兵,以攻為守,甚得朝廷倚重,但他一向猜忌朝廷從東南調來的人。崔與之赴任後,卻能與安丙以誠相處,迅速穩定四川局勢。一天,西夏國來書安丙,約他夾攻金國。崔與之知道此事後,以為不可,急緻書安丙說:金國已處于頹勢,我方宜于此時招納豪傑,選将練兵,鞏固陣地,等候時機。四川連年動兵,士氣未振,不宜輕率舉兵。西夏隻是區區小國,不足以作為我方犄角。一旦出戰失利,就後悔莫及。不料安丙不聽勸阻,出兵攻打秦州、鞏州,拿不下來,大将王仕信還兵敗皂郊,西夏兵也退走了。時局發展一如崔與之所料,安丙不得不深表敬服。

辭官歸故裡
崔與之四川為帥五年,清廉自持,政績斐然。朝廷召崔與之入京任禮部尚書,但他三次上疏請辭,毅然返粵。離蜀之際,各路官員特來相送。四川盛産美錦、奇玉,五年前崔與之到任之初,下屬衆官争相饋贈,全被崔與之推卻了。現在送别,各路官員的贈禮更加可觀,登時五彩缤紛,光豔奪目。但崔與之看都不看一眼,一一婉拒,分毫不取。

晚節留香
崔與之謝絕政事之後,安居廣州。他一生酷愛菊花,更喜歡北宋名臣韓琦的名句:“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黃花晚節香。”親筆書寫這句詩懸于崔府堂前。他很贊賞韓琦之言:“士之保初節易,保晚節難。”将自己寝室題匾“晚節堂”,表示自己将永遠保持清白晚節的操守。他将處士劉臯的語句修改後命門客寫成隸書貼于書齋:“無以嗜欲殺身,無以貨财殺子孫,無以政事殺民,無以學術殺天下後世。”作為座右銘。又自号為“菊坡”。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