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干简介

張元幹

元幹出身書香門第。其父名動,進士出身,官至龍圖閣直學士,能詩。張元幹受其家風影響,從小聰明好學,永泰的寒光閣、水月亭是他幼年生活和讀書處。十四五歲随父親至河北官廨(在臨漳縣)已能寫詩,常與父親及父親的客人唱和,人稱之“敏悟”。

生平

勤奮讀書 愛好詩詞
張元幹20歲時,到江西南昌向東湖徐師川先生請教詩詞句法,常與當地詩社名家洪刍、洪炎、蘇堅、向子諲(張元幹的舅父)等唱和。22歲時又跟父親到汴京(今河南開封)入太學上舍生,學業和詩詞創作均大有長進,有名聲。作有《菩薩蠻》等詞,以清麗妩秀的韻緻,顯示出早年詞作格調,獲得人們的稱贊。翌年張元幹即釋褐入仕,任開德府(今河南濮陽縣)教授,授文林郎。随後,張元幹走上詩詞的創作道路和為國家抗擊金兵侵擾獻力。

協助李綱 抗擊金兵
宋靖康元年(1126年)一月,李綱任親征行營使負責京都防務。張元幹為行營屬官。金兵渡過黃河圍攻京都(今河南開封)。危急時刻李綱挺身而出,堅決抗金,力谏死守。張元幹抗金激情澎湃,立即上《卻敵書》,投入李綱指揮的京都保衛戰。張元幹與李綱冒矢雨親臨城上指揮殺敵,打退金兵多次進攻。張元幹回憶這次戰鬥時說:“城守麾強弩,諸班果翕然。雲梯攻正急,雨箭勇争先。中夜飛雷炮,平明破火船。”可見戰鬥何等激烈。金兵遭重大損失後,知李綱守城有備,于同年二月退兵,京都得解圍。為此,張元幹寫《丙午春京城圍解口号》詩,歡呼勝利。詩中有“九廟安全日,三軍死守心。倘為襄漢幸,良複見于今”句,稱頌李綱及三軍“死守”京都的愛國之心。諷刺時相棄城逃跑之策。張元幹是李綱的得力助手。同年六月,李綱因堅持抗金,反對割地求和,被權奸排擠出朝,張元幹也被貶流落淮上。是年冬,金兵又攻打京都,京都淪陷,徽、欽二帝被俘,北宋王朝滅亡。張元幹聞京都失守,憤切之極,作《感事四首》詩,表達悲憤之情,熱切希望投入抗敵複國。

義憤作詞 抒發情懷
建炎元年(1127年)五月,宋康王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建立南宋王朝,是為高宗。宋高宗起用李綱為宰相,張元幹被召回,官朝議大夫、将作少監、充撫谕使。李綱為相後,積極改革弊政,充實國庫,整軍備戰,主張北伐,反對遷都江南,堅決抵抗金兵侵擾。張元幹積極配合李綱。但高宗信任的仍是賣國的主和派,執意與金議和以求偏安一隅。他們打擊、排擠李綱,李綱僅任75天宰相就被罷免。建炎三年(1129年)秋,張元幹目睹國勢日削,南宋王朝僅存江南一隅,義憤填膺,賦《石州慢·己酉秋吳興舟中作》詞,抒發了他收複中原的豪邁氣概和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并表達對李綱抗金鬥争的支持。張元幹也遭朝廷奸臣之謗,幸汪藻援救得以免罪。紹興元年(1131年)春,江南戰火漸息,高宗帝定居臨安,無心收集失地,以求“苟安”,并任奸臣秦桧為參知政事,主戰派被排擠,仁人志士都不願與其同流合污,隻得退隐林泉,嘯傲山水。張元幹也辭官回閩。紹興八年(1138年)冬,奸臣秦桧、孫近等籌劃與金議和、向金營納貢,李綱堅決反對,張元幹聞之怒不可遏,作《再次前韻即事》詩,痛斥秦桧、孫近等主和賣國之權奸為“群羊”,表達自己請纓無路之悲憤。李綱在福州上疏反對朝廷議和賣國,張元幹得知李綱上書事,又作《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抒發了“氣吞驕虜”的壯志和對權臣所謂“欲息幹戈”的義憤,對李綱堅決主戰、反對議和的行動表示敬仰和支持,希望李綱東山再起,收複失地,重整朝綱,勸誡統治者要吸取前朝遺恨。詞寫得慷慨悲涼,感人至深,成為千古名篇。

著作豐碩 流傳後世
張元幹博覽群書,文學修養很高,他能詩、能詞、能文,其著作有《蘆川歸來集》10卷、《蘆川詞》2卷,計180餘首。内容十分豐富,有寫景色,歌頌祖國的美麗江山;有抒發與朋友之間的交往和友情;有怒斥昏庸誤國的奸臣;有寫堅決抵抗金兵侵擾等情況,他的著作洋溢着愛國激情,深受人們稱贊。他尤長于詞,其作品中的二首《賀新郎》最為著名,被稱為壓卷之作,《四庫全書總目》說“其詞慷慨悲涼,數百年後,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氣”。他的詞風随着時代的變化而改變,早年詞作,風格清新、婉麗;南渡以後豪放、悲壯,風節凜然。從詞的發展史看,張元幹生活于兩宋之間,是一位承前啟後的詞作家,他繼承了蘇轼開創的豪放派的詞風,又經過自己的創作實踐,使詞的内容更緊密地與抗擊金兵侵擾和反對議和賣國等相結合,使詞能反映時代、反映社會的重大主題,成為對國事發表見解和感觸的藝術手段。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