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久
張可久(約1270~1348以後)字小山(一說名伯遠,字可久,号小山)(《堯山堂外紀》);一說名張可久肖像(林晉生作)可久,字伯遠,号小山(《詞綜》);又一說字仲遠,号小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慶元(治所在今浙江甯波鄞縣)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劇作家,與喬吉并稱“雙壁”,與張養浩合為“二張”。
作品
張可久存世作品現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數量為有元之冠,為元代傳世散曲最多的作家,占現存全元散曲的五分之一,其個人作品占朝代作品總量的比例之高,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在元代220多位作家中,有散曲集傳世的隻有張養浩、喬吉和張可久三人,但其他兩人都是在臨死前或死後才刊行于世。而張可久不僅在元代已有四本散曲集傳世(鐘嗣成《靈鬼簿》記載,“有《今樂府》盛行于世,又有《吳鹽》、《蘇堤漁唱》”,另有胡存善編《小山樂府》),在元曲選集《陽春白雪》和《樂府群英》中,張可久入選的作品也是最多的。這說明他的作品在元代已獲得了廣泛的歡迎,甚至連元武宗在皇宮賞月時也令宮女傳唱他的散曲。
散曲集有《小山樂府》、《張小山小令》、《張小山北曲聯樂府》等版本傳世。
明朝朱權在其《太和正音譜》中稱張可久為“詞林之宗匠”,稱“其詞清而且麗,華而不豔”;明李開先則稱“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社”。 ▲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成就
最為多産的散曲大家
張畢生緻力于詞曲的創作,是元代最為多産的散曲大家,也是元曲的集大成者之一,其在世時便享有盛譽。其作品風格多樣“或詠自然風光、或述頹放生活、或為酬作、或寫閨情”,是元代散曲中“清麗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曲,元世已有《今樂府》、《蘇堤漁唱》、《吳鹽》三種行于世(見曹本《錄鬼簿》),且胡正臣子胡存善已編有《小山樂府》(同上)。今存散曲,據隋樹森《全元散曲》所輯,共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數九套,其數量為元人之冠。小山亦能詩,見于《元詩選》癸集,然以散曲盛稱于世。元·高栻《雙調·殿前歡《題小山蘇堤漁唱》稱其“才華壓盡香奁句,字字清殊”,“價等連城玉,名重《長門賦》”;大食惟寅《雙調·燕引雛》《奉寄小山先輩》稱其“聲傳南國,名播中州”。明·賈仲明補《錄鬼簿》挽詞,稱“照耀乾坤《今樂府》,《蘇堤漁唱》文相助,又《吳鹽》餘意續”,“荊山玉,合浦珠,壓倒群儒”(天一閣本《錄鬼簿》)。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評其詞“如瑤天笙鶴”,又稱“其詞清而且麗,華而不豔,有不吃煙火食氣,真可謂不羁之才;若被太華之仙風,招蓬萊之海月,誠詞林之宗匠也,當以九方臯之眼相之”。明·李開先序喬吉、張可久二家小令,謂“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杜”,王骥德《曲律》則辯雲:“李則(王)實甫,杜則(馬)東籬,始當;喬、張,蓋長吉、義山之流”。清·劉熙載《藝概》稱喬、張“兩家固同一騷雅,不落俳語,惟張尤翛然獨遠耳”。今人或有以為小山曲風雅麗,其曲作有“不脫詞境”、“詞曲間幾乎一緻”者,但亦肯定“小山一人造境,亦散曲中清華一派之所由立也”(任讷《曲諧》)。
地位
張可久早年與馬緻遠、盧摯、貫雲石有交往,曾互相作曲唱和。而他的散曲裡涉及的是隐居和遊蕩的江湖生活,正如他自己所形象概括的“半紙虛名,萬裡修程”[上小樓《春思》]。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