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浚简介

張浚

張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4月20日),字德遠,世稱紫岩先生。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南宋名相、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學者,西漢留侯張良之後。宋孝宗即位後,除樞密使。隆興元年(1163年),封魏國公,督師北伐,初戰告捷,收複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後因部下将領不和,于符離之戰大敗。旋即再相,視師淮上,積極部署抗金措施,不久又為主和派排去。隆興二年(1164年)病卒,葬甯鄉,贈太保,後加贈太師。乾道五年(1169年)谥忠獻。著有《紫岩易傳》等。近人輯有《張魏公集》。

後代地位

宋代

宋理宗時,以張浚、趙鼎為宰相典範,并将張浚列為宋朝昭勳閣二十四人之一,圖功臣神像于昭勳閣。宋理宗時期著名政治家,理學大師魏了翁為紀念張浚、張栻,修建紫岩書院,并為之作贊。南宋淳熙年間,在張浚、故鄉四川綿竹始建進德堂,祭祀張浚。南宋後期,朝廷在漢中建“張浚祠”以紀念張浚。

元代

元朝時,為追念張浚,光祿大夫趙世延捐俸在張浚故鄉綿竹修建書院,因張浚自号紫岩先生,竣工後朝廷就下诏賜名為“紫岩書院”。延祜五年(1318年),元名相張養浩所作《敕賜成都紫岩書院記》有載。

明代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曆代帝王廟,其中便有張浚,并将他的事迹載入《永樂大典》國朝忠傳。明英宗時,下旨免張浚後裔差役。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下诏修複張浚父子墳墓,敕建“張浚祠”,并下旨建“南軒書院”,禦書匾額,命其墓地為“官山”。将甯鄉張浚、張栻父子祠墓及綿竹大柏林張浚父張鹹墓兩處納入國家祀典;由首輔楊廷和撰寫了重修張浚祠堂記。

清代

清順治時,張浚等四十一位曆代功臣從祀帝王廟。清乾隆十一年(1746),巡撫追捕錫绂于都司衙門舊房,恢複城南書院。嘉慶二十五年,巡撫左杏莊在妙高峰故地複建,并在峰上建“南軒夫子祠”,前為文星閣,道光禦書“麗澤風長”匾額。同治八年重建了張浚張南軒墓,并下诏書:“大小文武官員至此止步下車”參拜。清朝政府還優待張浚後人,免除張浚後人的一切差徭雜役。

清朝時,漢州(今四川廣漢)建有“三賢堂”,主祀楊繪、宇文之邵、張浚。▲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轶事典故

張賢良夢

宋·嶽珂《桯史》:張賢良君悅,鹹家蜀綿竹,世以積德聞。紹聖初,再試制科,宰相章惇覽其策,以所對不以元祐為非,大怒,雖得簽書劍西判官以去,而科目自是廢矣。仕既不甚達,益笃意植媺貤慶,以遺後人。嘗一日晝寝,夢神人自天降,告之曰:“天命爾子名德作宰相。”驚而寤,未幾而魏公生。時魏公之兄已名滉,君悅不欲更所從,乃字魏公曰德遠。出入将相,垂四十年,忠義勳名,為中興第一,天固有以啟之者欤!

魏公遇刺

苗傅、劉正彥曾雇人刺殺張浚。張浚在秀州時,警備甚嚴,曾經夜裡有客至前,出一紙懷中說:“此苗傅、劉正彥募賊公賞格也。”張浚問那你想怎麼辦?客曰:“仆河北人,粗讀書,知逆順,豈以身為賊用?特見為備不嚴,恐有後來者耳。”張浚下執這名仗義刺客的手,問其姓名,但不告而去。

鎮定處事

相傳張浚得罪了秦桧以後,被貶到零陵,随身隻帶了幾箱子舊物。桧黨誣告說那裡面都是張浚和蜀地舊部往來策劃謀反的書信,以為抄家繳來至少可以在其中發現一些不利于張浚的私物。宋高宗派人去抄來,在朝堂上打開卻隻看到一些書籍,雖然也有書信,但裡面都是憂國愛君的話。此外就是破舊衣服,宋高宗大出意外,非常感動,說:沒想到張浚竟然一貧如此。于是派使者追趕去送他三百兩金。桧黨又對外宣稱說是去賜張浚死,指望張浚會有錯誤的反應,自殺或者反叛。消息傳到零陵,張浚的左右哭之,張浚說:“我的罪過固然當死,如果象外面傳的那樣,死了來向國家謝罪也沒什麼,你們為什麼要哭呢?”張浚又問使者是誰,說是殿帥楊存中(即楊沂中)的兒子。張浚說:“我不須死了,存中是我的故部。如果朝廷要賜我死,必然另派他人。”不久使者到了,宣讀了皇帝的聖旨,張浚得三百兩賞金。▲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相關紀念

故居

張浚故居,是為張浚貶谪永州時宋紹興七年(1137年)而建。現存建築民間傳說為明朝天啟年間(1621—1628年)張浚後裔張皇後重建,時稱文昌閣。後族人張勉重修,更名為“勉園”其為木質結構,硬山頂建築。水井系張浚開鑿,後人張勉學刻“紫岩仙井”于天啟六年。

張浚故居位于湖南永州市零陵區文星街38号,故居裡有永州市人民政府立的碑刻。在故居門前,張浚親手開鑿的“紫岩仙井”,至今仍然在供附近百姓取水飲用、澆灌。

墓葬

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張浚張栻墓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各級政府、社會賢達和張浚張栻思想研究會的努力下,張栻墓(含張浚墓)被确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雕塑

德陽市《名人園》濱河公園位于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市内,峨眉山北路沿河景觀公園走廊地帶(濱河景觀東大橋至黃河大橋沿線段,運用多種雕塑藝術形式表現了德陽市曆史上的衆多曆史名人。德陽《名人園》設計者為四川著名雕塑藝術家——羅平(二級美術師,德陽石刻藝術牆《中華魂》設計者)獨立設計完成。為紀念德陽曆史文化名人張浚、張拭兩父子,公園内為其樹立了一座單體雕塑。

紀念館

在張浚故鄉綿竹中學建有張浚塑像和嶽飛《送紫岩張先生北伐》詩,在張浚父親張鹹墓所在地的柏林公園建有張浚張栻紀念館,永作紀念。▲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生平

張浚生于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為西漢留侯張良、唐朝開元時期名相張九齡之弟張九臯之後。四歲時成孤兒,行直視端,不說诳言,熟人知為大器。入太學,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張浚登進士第,調山南府士曹參軍。

靖康初年,任太常簿。李綱在金國第一次伐宋晚期和姚平仲合作,與種師道等人之間有争功之嫌。姚平仲劫完顔宗望之營寨而大敗,作為主要支持者的李綱被張浚以專權之名彈劾。汴京陷落後,張浚聽說宋高宗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馳赴應天府,除樞密院編修官,改虞部郎,擢殿中侍禦史。金兵南侵,宋高宗往東南逃跑,後軍統制韓世忠部下逼逐谏臣墜水死,張浚奏奪韓世忠觀察使,上下始知有國法。遷侍禦史。

這時宋高宗在揚州,張浚進言說:“中原是天下的根本,希望修葺東京、關陝、襄鄧以待巡幸。”拂逆宰相的意思,授任集英殿修撰、知興遠府。尚未出發,升任禮部侍郎,高宗召見對他說:“你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将要有所作為,正如想一飛沖天而無羽翼,你留下來輔助我吧。”授任禦營使司參贊軍事。張浚預計金人必來攻,而南宋朝廷晏然自得,殊不防備,所以力勸宰相黃潛善、汪伯彥,但二人皆笑張浚過慮。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侵犯南方,皇帝到錢塘,留下朱勝非在吳門抗禦,讓張浚一同節制軍馬。後來朱勝非被召回,張浚單獨留下來。當時潰兵數萬,所至之處剽掠不已,張浚招集平定下來。宋高宗在臨安(今浙江杭州)被将領苗傅、劉正彥所廢。張浚組織呂頤浩、張俊、韓世忠、劉光世等破苗傅、劉正彥,使高宗複位,被任知樞密院事。

建炎四年(1130年),張浚提出經營川陝的建議,出任川陝宣撫處置使。既抵興元,金兵已取鄜延,金将婁宿孛堇引大兵渡渭水,攻永興,宋将都按兵不動,不肯相援。張浚到任,即訪問風俗,罷斥奸贓,以搜攬豪傑為先務,諸将惕息聽命。

此時諜報金人将攻東南,張浚命諸将整軍向敵。不久金人大攻江、淮,張浚即治軍入衛支援。到達房州,知金人北歸,又回師關陝。這時金兀術猶在淮西,張浚懼其繼續騷擾東南,想牽制之,遂決策合五路之師攻打永興,以調動金兵。果然金急調兀術、完顔婁室、完顔宗輔等等入援,大戰于富平。泾原帥劉锜身率将士沖擊敵陣,殺獲頗衆。但環慶經略使趙哲畏敵先逃,宋軍挫敗,張浚退駐興州,斬趙哲。命吳玠聚殘兵扼險于鳳翔之和尚原、大散關,以斷敵來路,張浚上書待罪,宋高宗手诏慰勉,沒有追究。

張浚在關陝三年,訓練新兵,以劉子羽為上賓,任趙開為都轉運使,擢吳玠為大将守鳳翔。劉子羽開善理财,而吳玠每戰必勝。西北遺民,歸附日衆。所以雖然關陝丢失,但全蜀安全,且以形勢牽制東南,江、淮亦賴以安。

紹興元年(1131年),金将烏魯攻和尚原,吳玠乘險擊之,金人大敗走。完顔兀術親自出馬,吳玠及其弟吳璘又大破之。這就是吳玠的大散關和尚原之戰。張浚論功升檢校少保、定國軍節度使。紹興四年(1134年),被召至臨安,後谪居福州。紹興五年,出任右宰相,都督嶽飛鎮壓楊幺起義。

紹興六年(1136年),部署諸路軍馬北伐金朝扶植的劉豫政權﹐進取中原。九月﹐劉豫出兵反撲﹐高宗下令兩淮守軍南撤。張浚為保長江天險﹐星夜馳至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制止宋軍撤退﹐擊退劉豫軍。

紹興七年(1137年)三月,劉光世因驕惰怯敵被罷軍職,宋高宗拟将劉光世所部劃歸嶽飛,但遭到樞密使秦桧的反對,張浚也表示不同意。遂以劉光世部将王德任左護軍都統制、郦瓊任副都統制,以兵部尚書、都督府參謀軍事呂祉節制。郦瓊不服王德居其上,多次申述不被重視。八月,郦瓊殺呂祉等,裹脅4萬人叛變投向僞齊。九月,張浚因而引咎辭相。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宋高宗以宋金和議大赦,張浚複官﹐因多次上書反對高宗﹑秦桧與金議和﹐被排擠出朝。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撫大使。

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訂立紹興和議;同月,授張浚檢校太傅、崇信軍節度使、萬壽觀使閑差,次年封和國公。

紹興十六年(1146年)七月,張浚上奏備戰抗金,秦桧大怒,張浚被罷去檢校少傅、節度使、國公官爵,隻保留文階官特進,以提舉宮觀,紹興二十年(1150年)又移往永州居住。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十月,秦桧死。十二月,張浚被重新起用,恢複觀文殿大學士職銜及和國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張浚因母死守喪,于是奉柩歸葬西川,到達江陵時,又上奏請高宗備戰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桧黨羽萬俟卨、湯思退的不滿,宋高宗也以“今複論兵,極為生事”。

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張浚再次被貶往永州居住。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金軍南犯已迫在眉睫,宋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準備的同時,也放寬了對張浚居住地點的限制。同年十月,在宋金戰争已經開始的情況下,又起用張浚任判潭州,十一月又改為判建康府,當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時,“采石之戰”已結束,金帝完顔亮已被部下殺死,兩淮金軍也開始退兵。但宋金戰争仍在進行中,宋高宗卻認為終歸于和,所以并不重用張浚。直到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才任命張浚專一措置兩淮事務兼兩淮及沿江軍馬,全面負責江淮防務。六月,高宗即退位,孝宗即位。

宋孝宗即位後,複為樞密使。隆興元年(1163年),封為魏國公,都督江淮軍馬渡淮北伐,收複宿州(今安徽宿州市)等地,後因部下将領不和,兵敗符離(今安徽宿州市)。主和派勢力随即擡頭,秦桧黨羽湯思退,于七月間被任為右相兼樞密使,議和活動也在進行中。十二月,湯思退升任左相兼樞密使,張浚也升任右相兼樞密使,仍兼江淮東西路。

隆興二年(1164年)三月,張浚還奉诏視師淮上,積極部署抗金措施。四月,被召回朝,随後江淮都督府也被罷,在太上皇宋高宗幹預下,左相湯思退更加緊進行降金乞和活動,張浚感到抗金無望,即求緻仕,遂被罷相,授少師、保信軍節度使、出判福州(今屬福建)。張浚辭新命,懇求緻仕,改授醴泉觀使閑差。同年八月,張浚病卒,葬甯鄉,贈太保,後加贈太師。

乾道五年(1169年),獲賜谥号忠獻。▲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