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贞简介

徐有貞

徐有貞(1407~1472)初名珵(chéng),字元玉,号天全,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祝允明外祖父。宣德八年進士,授翰林編修。因謀劃英宗複位,封武功伯兼華蓋殿大學士,掌文淵閣事。後誣告殺害于謙、王文等,獨攬大權。因與石亨、曹吉祥相惡,出任廣東參政。後為石亨等誣陷,诏徙金齒(今雲南保山)為民。亨敗,得放歸。成化初,複官無望,遂浪迹山水間。書法古雅雄健,山水清勁不凡,撰有《武功集》。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徐有貞是宣德八年(1433年)癸醜科進士,并以第一名的成績被考選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他在景泰末年參與策劃了奪門之變,使得明英宗成功複辟,并因此成為内閣首輔,還獲得武功伯的爵位。明朝律法明文規定,文臣無軍功不得封爵。因此終明一代,獲有封爵的文臣屈指可數。而徐有貞以武功伯的爵位,擔任内閣首輔,堪稱明代内閣官爵最高的官員。

水利成就
明朝自永樂年間定都北京後,為滿足邊防和京都消費,每年漕糧不下數百萬石,南糧北運使運河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明朝運河可分為三部分:清口至揚州之間,以寶應、高郵等湖為主體構成江淮運河;濟甯至清口之間,借黃為運,以黃河為運道;濟甯至天津之間的會通河故道。其中,濟甯至清口之間的運河,以黃河兼運河之道,常因黃河決堤而淤塞。終明一代,河槽問題一直困擾其始終。

正統十三年(1448年)的黃河決口淤塞了濟甯至清口之間的一段運河河道,具體位置在張秋、沙灣一帶。明廷先後派遣工部尚書石璞、侍郎王永和、都禦史王文治理河患,但“凡七年,皆績弗成”。景泰四年(1453年),徐有貞以右佥都禦史之職,前往山東治河。他鑒于以往的治河失敗,在上任之前特地向尚書王涞尋求決策。王涞建議其“分水勢,尋水源”。徐有貞上任後,因“方冬月,水暴漲”,并不急于動工治理,而是停工休整,一來趁機考察水利,二來修整治河隊伍。徐有貞經過初步勘察,草拟了治河計劃,并上疏朝廷,即治黃史上著名的《言沙灣治河三策疏》。其具體方案如下:造水門、開分河、挑深運河。他借鑒曆史上的治黃經驗,采取以疏為主的方針,改良了漢朝王景的制水閘之法,采取“置門于水而實其底,令高常水五尺”的辦法,根據水的流量來控制水流,既保證了運河通航所需要的水位,也調節了水大而引起的潰決之患。而開分河,也是建立在疏導基礎之上的。“黃河之勢大,故恒沖決”、“運河之勢小,故恒乾淺”。有鑒于兩河的水勢矛盾,徐有貞采取“分黃河水合運河”的辦法,在黃河地形水勢較合理的地段,挖渠開河疏導入運河。同時,他并未忽視内陸河水的治理,将内陸的河水開渠引入運河,并且設立通源閘水閘,節制水流流量,将黃河水勢大的危害化害為利。此外,徐有貞還在分河基礎上設立九堰,攔截水流、鞏固堤防。治理黃河不僅要利用和治理外部環境,内部運河治理也不容忽視。運河内部河沙淤塞,造成了運河河道提高,從而導緻“取水難,走水易”,徐有貞根據這個情況,順勢提出第三個治河策略——挑深運河。這個策略着眼于從運河本身來解決張秋一帶運河水量不暢的情況。徐有貞經過數年苦心經營,終于平息了沙灣決河之患。他的治河三策采用了疏、塞、浚并舉的方法,具體就是引黃入河、堵塞沙灣決口和疏浚運河内部所積淤泥。其中,引黃入河是治河方案中最重要的一環,既解決了黃河潰決問題,也解決了運河漕運水量不暢阻礙航運的問題。

書法成就
徐有貞善書法,長于行草,小行書尤為精妙,下筆尖峭,捺筆重按,間露章草遺意,筆法瘦勁豪放,得懷素、米芾神韻,力求變化,自成風貌。明朱謀垔的《續書史會要》評其“書法古雅,名重當時”。清顧複評其書雲:“武功早年書學褚,有不勝绮羅之态。中年學王,出規入矩,古色蒼然。晚年豪放縱逸,謂之學懷素,又謂之學元章。”徐有貞是對吳門書派崛起具有先導作用的重要書家,在書法方面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其弟子吳寬、外孫祝允明均受其親自指教、提攜,皆是當時名重一時的文壇人物。明代李诩曾見過徐有貞早年墨迹,認為其字畫“甚是遒美”,将他譽為“吳中藝林冠冕”。

明人趙宧光在《寒山帚談》中曾說:“此法(指大字署書)不傳而流落後世,帶草則武功得之。”他還極力稱贊徐有貞書寫的“文正義澤”和“生幼堂”等。由此可見,徐有貞還善于書寫帶草的大字,可惜今不多見。而徐有貞的書法真正受到世人好評的還是他的草書。王世貞在所著《藝苑卮言》中說:“徐有貞于書少所不窺,能詩歌,善行草,得長沙素師、米襄陽風,如劍客醉舞,僛僛中有俠氣。”▲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轶事典故

詩驚胡俨
徐有貞早年曾就學于吳讷,十二三歲時便能做詩詞古文。吳讷很看重徐有貞,将他推薦給素有知人之鑒的國子祭酒胡俨,希望胡俨傳授其進士業。胡俨當時正卧病在床,見了徐有貞,讓其作詩一首。徐有貞當即賦詩道:“共喜斯文有主盟,諸生誰不仰儀刑。當時已見尊喬嶽,後代應傳是列星。上報明君心獨赤,下延晚學眼能青。童蒙久抱相求志,請向賢關授一經。”胡俨聽罷,竟從床上一躍而起,連聲誇贊道:“此乃鼎铉之器也。”他遂将徐有貞收為門下,授以學業。

遣妻南歸
英宗北征時,徐有貞夜觀天象,發現火星運行到鬥宿中。這在星相學中被稱為“熒惑入南鬥”,曆來被視為不祥之兆,預示着帝王将有災禍。徐有貞對好友劉溥道:“禍不遠矣。”他随即安排家眷返回南方老家。妻子很不高興,不願南歸。徐有貞怒道:“你還不快走,是想做鞑人婦嗎?”妻子無奈,隻得南歸,結果剛剛行至臨清,土木堡之變的消息便從前線傳回。

不邀近功
徐有貞治河時,漕運都禦史王竑認為漕渠淤積阻礙漕船運輸,要求他盡快堵塞決口,以确保漕運暢通。明景帝命徐有貞按王竑的要求去做,但徐有貞卻堅持相機行事,認為治理河渠應着眼于長遠利益。他上疏道:“漕船難行是因為臨清河段原本就淺,并不是決口未塞的原因。漕臣隻知道堵塞決口是急務,但卻不知這是徒勞無益的。即使秋冬之季堵住了決口,來年春天也會再次決口。臣不敢邀取近功(指眼前的功利)。”

後來,工部尚書江淵建議派五萬京軍協助徐有貞治河。徐有貞卻上疏道:“京軍出動,每日耗費多的難以計算,而且一旦遇上漲水便會束手無策。如今洩口已經合攏,潰堤也已堅固,隻用沿河民夫,便足以解決問題。”江淵的建議遂被廢棄。

科技實驗
徐有貞治理山東河患時,采取開支河的措施,遭到很多人的反對。明景帝也有所動搖。徐有貞為解除景帝的疑慮,做了一個實驗。他拿出兩個完全相同的水壺,裡面盛滿相同質量的水,然後在一個水壺上開一個大孔,又在另外一個水壺上開五個小孔,而這五個小孔的面積之和等于大孔的面積。結果,開有五個小孔的水壺最先将水放完。李東陽的《宿州符離橋月河記》、方以智的《物理小識》對此均有記載。

這就是水力學上的水箱放水實驗,法國力學家彭賽列(Jean-Victor Poncelet)、美國流體力學家史密斯(Hamitton Smith)在19世紀都曾做過。而徐有貞早在400年前便做過相同的實驗,并得到類似的結論。

歸人不歸鬼
南宮政變前,徐有貞曾焚香祝天,與家人訣别道:“事情成功是社稷之福,不成功便是家族之禍。我能回來,就是人,不能回來,就是鬼。”

不署複位诏
英宗複辟後,命翰林學士起草複位诏書。徐有貞卻不肯在诏書上署名,而是另起草一份诏書,并稱:“豈期監國之人,遽攘當甯之位。”他認為明景帝隻是明朝的監國,而不承認其皇帝之位。

意欲入罪
英宗複辟後,徐有貞指使言官以“迎立外藩”之罪彈劾王文,并借此攀誣于謙,将二人下獄。按照朝廷制度,召藩王入京需用金牌符檄。經有司調查,金牌符檄當時都在宮中,未曾動用,因而王文、于謙的罪名不能成立。徐有貞卻道:“雖無顯迹,意有之。”意思是說,于謙等人有這個想法,但尚未付諸行動。法司便以“意欲”二字定罪,判處于謙、王文死罪。

“意欲”從此成為臭名昭著的冤案,甚至與秦桧冤殺嶽飛的“莫須有”相提并論。

石羊之鳴
徐有貞流放金齒時,路過一個佛寺,見寺中老僧在道邊相迎接,還備有果品、茶水,不禁非常驚訝。老僧道:“我這寺中有一隻石羊,如果有異人君子前來,便會鳴叫。宋朝時鳴叫過一次,那次來的是蘇相(可能是指蘇轍)。而昨夜石羊又鳴叫了一次,今天卻是您恰巧來了。由此可知您一定是異人,所以我在此相候。”

背信悔婚
徐有貞流徙金齒前,曾撫着馬士權的後背,對他道:“你是個義士,将來我要把一個女兒嫁你為妻。”後來,徐有貞獲赦,從金齒回到家鄉。馬士權經常前去問候,但徐有貞卻絕口不提婚事。馬士權知道徐有貞有悔婚之意,遂告辭離去,此後終身未再提及此事。時人都為此敬重馬士權,而更加鄙薄徐有貞。

持鞭起舞
徐有貞晚年獲釋後,希望能再次起複。他仰觀天象,見吳地有将星出現,便以此自負,認為應在自己身上,常拿鐵鞭起舞。後來,韓雍(長洲人)平定兩廣叛亂。徐有貞這才頹喪地扔掉鐵鞭,歎道:“原來天象應在這小子身上。”

醉論宰相
徐有貞曾與門客杜堇一同飲酒,醉後問道:“你認為什麼樣的人可以作宰相?”杜堇推稱不知。徐有貞道:“左邊堆積數十萬兩黃金,右邊殺人流血,還能目不轉睛,這樣的人才是真宰相。”▲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