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简介

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明代著名哲學家、科學家。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龍眠愚者等,漢族,安徽桐城人。崇祯13年進士,官檢讨。弘光時為馬士英、阮大铖中傷,逃往廣東以賣藥自給。永曆時任左中允,遭誣劾。清兵入粵後,在梧州出家,法名弘智,發憤著述同時,秘密組織反清複明活動。康熙10年3月,因“粵難”被捕,十月,于押解途中自沉于江西萬安惶恐灘殉國。學術上方以智家學淵源,博采衆長,主張中西合璧,儒、釋、道三教歸一。一生著述400餘萬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數十種,内容廣博,文、史、哲、地、醫藥、物理,無所不包。

生平

方以智一生正當明清交替之際,時局動蕩,政權更疊頻頻,使得他個人的際遇也十分坎坷。一生可分三個時期。早期從青年時代到三十三歲,由于仰仗祖上的餘蔭,尚能過着“衣纨縠,飾驺騎,鳴笳疊吹,閑雅甚都”的富貴文人的生活。中期自甲申從北京逃返南都,又經浙江,福建到兩廣,從三十四歲到四十二歲,艱苦的十幾年流亡在他的思想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晚年從順治九年(1652年)北歸,到康熙十年(1671年)六十一歲時,病殁于贛江上萬安城外的惶恐灘。這時期潛心學術,寫出了大量理論著作。在對現實失望後,放棄了少年時的經世抱負,出家後,雖然看似逍遙法外,但仍不忘救世,講學宏道,交朋納友。

早期
從青年時代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

中期
從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至清順治九年(1652年)在廣州期間

晚期
從清順治十年(1653年)至康熙十年(1671年)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學問與學說

方以智酷愛自然科學知識,自幼塾中誦讀之餘,即好窮物理,曾謂“不肖以智,有窮理極物之僻。”(《物理小識》卷五)明清之季,西學東漸,方以智一面秉承家教,以《易》學傳世,一面又廣泛接觸傳教士,學習西學。經過孜孜不倦的努力,他終于在哲學和科學兩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方以智學識淵博,《清史稿》本傳說:“以智生有異秉,年十五群經子史略能背誦。博涉多通,自天文、輿地、禮樂、律數、聲音、文字、書畫、醫藥、技勇之屬,皆能考其源流,析其旨趣。”這一評價并不過分,他在許多領域都有自己獨到見解。例如,在學術分類問題上,他把學術分為三類,說:

“考測天地之家,象數、律曆、音聲、醫藥之說,皆質之通者也,皆物理也。專言治教,則宰理也。專言通幾,則所以為物之至理也。”(《通雅·文章薪火》)

在這三種學術中,他講得比較多的是通幾與質測。他說:

“寂感之蘊,深究其所自來,是曰通幾;物有其故,實考究之,大而元會,小而草木蠢蠕,類其性情,征其好惡,推其常變,是曰質測。”(《物理小識·自序》)

可見,所謂通幾,是對事物發生根本原因的探讨,而質測則要求腳踏實地考察事物變化原因,按特性予以整理分類,總結驗證已知規律,預測未來發展變化。顯然,通幾與質測是從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着眼對學術活動所做的分類。在中國,這種分類是方以智的獨創。

在天文學方面,方以智結合中國傳統的天文學和當時傳教士傳入的西方天文學,讨論了地心學說、九重天說、黃赤道、歲差、星宿、日月食、曆法等天文學問題。對于西方天文學知識,他非常重視,經常追蹤西方天文學最新進展,例如他在讨論天體運動軌道問題時,就曾根據西方用望遠鏡觀天發現金星有周相變化的事實,提出了金星、水星繞太陽運行的正确猜測。

方以智接受西方科技知識,并非盲從,而是經過自己的認真思考、消化。例如他對于西方地圓說,就是首先考察了地圓說賴以成立的觀測證據,然後才加以接受的。對于傳教士的錯誤說法,他則予以批駁。例如傳教士曾說,太陽半徑為地球半徑的160多倍,而太陽距地球隻有1600多萬裡,方以智指出這是錯誤的,因為據此計算(定地球圓周長約9萬裡),太陽的直徑就将近有日地距離的三分之一大,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他運用自己的“光肥影瘦”理論,對這一問題做了解釋,指出人目所見的太陽圓面比實際發光體要大,因此按幾何方法進行的測量并不準确。他的這一理論後來被《曆象考成》的作者所接受。

在物理學方面,方以智更有諸多創見。他從氣一元論自然觀出發,提出一種樸素的光波動學說,認為: “氣凝為形,發為光聲,猶有未凝形之空氣與之摩蕩噓吸。故形之用,止于其分,而光聲之用,常溢于其餘:氣無空隙,互相轉應也。”(《物理小識》卷一)

顯然,方以智認為,光的産生是由于氣受到激發的緣故。由于氣彌漫分布于所有空間,彼此間無任何空隙,被激發的氣必然要與周圍靜止的氣發生相互作用,“摩蕩噓吸”,将激發傳遞出去,這就形成了光的傳播。由此,方以智所描述的是一種樸素的光波動學說。為了與近代光的電磁波動說相區别,可以稱之為氣光波動說。

從氣光波動說的角度出發,方以智進一步提出了光不走直線的主張,他把它叫做光肥影瘦,認為光在傳播過程中,總要向幾何光學的陰影範圍内侵入,使有光區擴大,陰影區縮小。他并且指出,由于光肥影瘦現象的存在,使得基于光線直進性質進行的測量得到的結果都不準确。他說:

“物為形礙,其影易盡,聲與光常溢于物之數,聲不可見矣,光可見,測而測不準矣。”(《物理小識》卷一)

為了證實自己的觀點,他還做了小孔成像實驗,并且努力用自己的理論去解釋常見光學現象。所有這些,在物理學發展史上,都是很新鮮的。

另外,他對于光的反射和折射,對于聲音的發生、傳播、反射、隔音效應,對于色散,對于煉焦、比重、磁效應等諸多問題的記述,都是領先于同時代人的。

在生物醫學方面,方以智也有諸多值得一提之處。他在其《物理小識》一書中,記述有大量動植物的生态學内容和栽培、管理等知識。他引述了傳教士“腦主思維”之說,介紹了他們關于人體骨骼、肌肉等方面的知識,認為中西之學各有所長,嘗言西醫“詳于質測而拙于言通幾”,故引用湯若望之《主制群征》中西醫之解剖學,介紹于國人,但剔除了傳教士所說的“全能的上帝創造世界”之類的内容。他自己對于傳統醫學也素有研究,撰有多種醫學著作。遺憾的是這些著作傳世不多,我們難以窺其全貌。方以智可視為我國早期彙通思想醫家之一,于我國近代醫學發展史上有一定影響。

方以智一生著述很多,計有一百餘種。其中最為流行的是《通雅》和《物理小識》,前者是綜合性的名詞彙編書,後者是一部筆記,他的科學見解主要集中在這部書中。他的後期代表作是《藥地炮莊》和《東西均》,均為哲學著作,書中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哲學命題。他的著作中另外比較重要的還有《浮山文集》、《博依集》、《易餘》、《一貫問答》、《切韻源流》、《流寓草》、《周易圖象幾表》、《性故》、《學易綱宗》、《諸子燔痏》、《四韻定本》、《内經經絡》、《醫學會通》等。現存共二十餘種。

方以智其學博涉多通,自負要把古今中外的知識熔于一爐,發明千古不決的道理,是明清之際的一位有進步社會思想和唯物主義觀點的哲學家。所著《東西均》中提出“一而二,二而一”的命題,概括事物的矛盾和矛盾運動,認為事物都是“相捄相勝而相成”,體現出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觀點。方以智對中國傳統自然科學和由利瑪窦、徐光啟傳入的西方科學作了記述、考辨,把整個科學技術按其對象,區分為“質測”(自然科學)、“宰理”(社會科學)和“道幾”(哲學)三大類。他還立志邀集專家編譯綜合百科全書,但這個宏願未得實現。 ▲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介紹

方以智是安慶府桐城縣鳳儀裡(今桐城市區)人,出身士大夫家庭。方氏是桐城地區這一時期主要的世族。曾祖父方學漸,精通醫學、理學,并且能學習諸子百家,融會貫通,自成體系 ,除記錄赴東林講學的《東遊記》外,著有《易蠡》、《性善繹》、《桐夷》、《迩訓》、《桐川語》等。祖父方大鎮在萬曆年間,曾任大理寺左少卿,著有《易意》、《詩意》、《禮說》、《永思錄》、《幽忠錄》等數百卷。因方學漸曾受學于泰州學派的耿定理,《明儒學案》把他列入《泰州學案》。外祖父吳應賓,精通釋儒,著有《學易全集》、《學庸釋論》、《宗一聖論》、《三一齋稿》等。父親方孔炤,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崇祯朝官至湖廣巡撫,通醫學、地理、軍事,并且較早地接觸西學,主張研習經世緻用的知識,著有《周易時論》、《全邊略記》、《尚書世論》等有《全邊略記》等著作,《明史》有傳。《周易時論》被《四庫提要》列入存目。這書對方以智影響很大,方一生中經常提到它。

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學,接受儒家傳統教育,他從小由母親和姑姑一起撫養長大。姑姑方維儀是明大理少卿方大鎮之女,姚孫棨之妻,少年寡居。方維儀頗有才氣,是當時有名的女詩人。曾随父宦遊,至四川嘉定、福建福甯、河北、京師等地,見名山大川,曆京華勝地,閱西洋之書,頗長見識。除了家學,他所授業的老師亦都是當時的著名學者。白瑜,長于詞賦經史,崇尚實學。王宣則專攻名物訓诂和《河》、《洛》之學,治學嚴謹,是當時治《春秋》的大家。傅海峰則是當時的名醫。另外,家中還有藏書豐富,被譽為“兩間皆字海,一盡始羲皇”的稽古堂。在這樣的環境中,少年時代的方以智受到了濃厚學術氛圍的熏陶。由于其祖輩都直接或間接同東林黨有關系。他從小也養成了關心時世的習慣。十四歲時,曾徒步到數百裡外的考場參加會試,以此來磨煉意志。

成年後,方以智載書泛遊江淮吳越間,遍訪藏書大家,博覽群書,四處交遊,結識學友。在他的學友中有西洋傳教士畢方濟與湯若望,并閱西洋之書,從他們那裡,方以智學習了解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學,從而更加開闊了視野,豐富了學識。他認為:“今天下脊脊多事,海内之人不可不識,四方之勢不可不識,山川謠俗,紛亂變故,亦不可不詳也。”他曾作詩曰:“繁霜如雪孤南征,莫道能無故國情。斥抱揄方始大笑,牽牛負轭總虛名。淩雲久動江湖氣,杖劍時成風雨聲。海内隻今信寥落,龍眠山下有狂生。”表達了自己非凡的政治抱負。為谏議皇帝選賢用能,革除弊端,實行某些改革,曾寫了《拟求賢诏》、《拟上求治疏》、《拟上求讀書見人疏》等,決心以襄扶明朝中興為己任。他曾在《書鹿十一傳後》中表示要“挹東海之澤、洗天下之垢”。曾與張溥、陳子龍、吳偉業、陳貞慧、吳應箕、侯方域等主盟複社,裁量人物,諷議朝局,人稱“四公子”,以文章譽望動天下。方以智的父親方孔炤任湖廣巡撫時被楊嗣昌彈劾下獄,方以智懷血疏訟冤,方孔炤這才得釋。一時傳為佳話。

崇祯十三年(1640年),三十歲的方以智中進士,選為庶吉士,有人向崇祯皇帝推薦方以智,崇祯召對德政殿,方以智“語中機要,上撫幾稱善”。後在京任工部觀政、翰林院檢讨、皇子定王和永王的講官。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方以智在崇祯靈前痛哭,被農民軍俘獲,農民軍對他嚴刑拷打,“兩髁骨見”(《明史稿·方以智傳》),但他始終不肯投降。不久,李自成兵敗山海關,方以智僥幸乘亂南逃,大難不死。當方以智在北京誓死不降農民軍之事傳入江南時,友人皆把他比拟為文天祥。

方以智輾轉奔向南京投奔南明弘光政權,仇敵阮大铖把持南明弘光朝政,不斷受到排擠、迫害,于是不得不改名吳石公,流寓嶺南、兩廣一帶以賣藥為生。不久,南明隆武帝以原官庶吉士相召,方以智不應,取名“三萍”,浪迹于珠江山水間。 順治三年,桂王朱由榔稱帝于肇慶,由于父執瞿式耗的引薦,方以智參與了擁立永曆政權的活動,任左中允,少詹事,翰林院侍講學士,方以智很快便發覺桂王政權朝不保夕,名不符實,内則門戶紛争,奸人當道,外則與廣州紹武政權同室操戈,兵戎相見。桂王更是膽小如鼠,稍稍聞風鶴即奔走靡常,這一切使方以智心灰意冷,後被太監王坤誣劾免職,不得不遁迹于少數民族聚居的湘、桂、粵西一帶,過着“曲肱茅屋雞同宿,舉火荒村鬼作鄰”的生活。

當清兵大舉南下時,他曾聯絡東南抗清力量抵抗。1650年,清兵攻陷廣西平樂,方以智被捕,清軍在方以智的左邊放了一件清軍的官服,右邊放了一把明晃晃的刀,讓方以智選擇。方以智毫不猶豫,立即奔到右邊,表示甯死不降。滿清将領相當欣賞他的氣節,于是将他釋放。獲釋後,于順治七年,披缁為僧,改名弘智,字無可,别号大智、藥地、愚者大師等。晚年定居江西廬陵青原山,自稱極丸老人。康熙十年(1671年)冬,方以智為粵事牽連被捕,解往廣東,途經江西萬安惶恐灘頭,十月七日(11月8日)因疽發卒于舟中。1972年當代美國華裔學者餘英時在《方以智晚節考》認為方以智行至惶恐灘頭,想起前朝文天祥事迹,自沉于江殉國。 ▲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