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简介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貞觀。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唐太宗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為後世明君之典範。廟号太宗,谥号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于昭陵。

人物生平

早年經曆
李世民于公元598年(隋文帝開皇十七年)農曆十二月戊午日(一說公元599年,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館,父親是時任隋朝官員的李淵,母親是北周皇族窦氏。李世民4歲的時候,家裡來了一位自稱會相面的書生,對其父李淵說:“您是貴人,而且您有貴子。”當見到李世民時,書生竟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歲時,必能濟世安民。”李淵便采“濟世安民”之義為兒子取名為“世民”。童年時代的李世民聰明果斷,不拘小節,接受儒家教育,學習武術,擅長騎射。

公元613年(隋炀帝大業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長孫氏為妻。公元615年(大業十一年),李世民參加雲定興的軍隊,去雁門關營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炀帝。

公元616年(大業十二年),父親李淵出任晉陽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并随父多次出征,平服發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種叛亂和抗擊東突厥人的入侵。

晉陽起兵
公元617年(義甯元年),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是為晉陽起兵。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起兵攻入長安,并且滅隋。李世民官拜光祿大夫、唐國内史,徙封秦國公,食邑萬戶。

公元617年(義甯元年)農曆十二月,李世民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率兵十萬進攻隋朝的東都洛陽,不克而還,設三路伏兵于三王陵,擊敗隋将段達。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農曆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号為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将軍,進封秦王。

四方征戰
唐朝建立後,疆土隻限于關中和河東一帶,尚未完全統治全國,因此,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自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起,李世民親自參與四場大戰役。

●其一,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鏟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

●其二,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複并、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

●其四,重創窦建德餘部劉黑闼和山東的徐圓朗。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長安軍民的隆重歡迎。公元621年(武德四年)農曆十月,封為天策上将,領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萬戶。李淵又下诏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開設文學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文學館與秦王府相結合,俨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

玄武之變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李淵建立唐朝後,立李建成為太子。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随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沖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遂與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李建成曾經下毒謀害李世民。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将領薛萬徹等追随李建成、李元吉。

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将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餘将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在太子的東宮中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職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買,成為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他悄悄告訴李世民:“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馬,并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秦王。”于是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并将他們從宗籍中除名。李淵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後(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下诏曰:“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公元626年9月4日(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貞觀。

貞觀之治
因隋末戰争而人口銳減,公元628年(貞觀二年),唐朝隻有二百九十萬戶人口,李世民經常以亡隋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囑咐臣下莫恐上不悅而停止進谏,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谏如流,整饬吏治;經濟上,薄賦尚儉,為政謹慎;亦緻力複興文教,令隋末動蕩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李世民十分重視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齡省并冗員,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國,考察風評;又親自選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過寫在宮内屏風上,作為升降獎懲的依據。另又規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中書省,以便随時廷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勵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

在軍事上,李世民多次對外用兵,先後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等,由是唐朝聲威遠播,四方賓服。

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複并穩定發展,對外武功顯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達到三百八十萬戶,奠下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

帝範教子
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以謀反之罪被廢,唐太宗遂将其第九子晉王李治立為太子,并對太子嚴加教管。晚年李世民著《帝範》一書以教戒太子李治,總結了他的施政經驗,同時自評一生功過。

公元648年(貞觀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将他撰寫的《帝範》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并對其告誡說:“你應當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因為如果取法于上,隻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隻能僅得其下了。我自從登基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繡珠玉不絕于前,宮室台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緻,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

因病去世
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生病(一說是服用天竺長生藥導緻暴疾),醫治最終無效,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太宗駕崩于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初谥文皇帝,廟号太宗,葬于昭陵。

公元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加谥文武聖皇帝,公元749年(唐玄宗天寶八年)加谥文武大聖皇帝,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加谥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評價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曆史上的一位偉大政治家、書法家,卓越的領袖、影響中華乃至世界進程的傑出人物,他任用賢能,選賢任能,從善如流,聞過即改。視民如子,不分華夷,為古代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受到人們的崇敬;築東陽先生所說“他是繼孔子之後中國數一數二的偉人。在李世民統治其間,唐朝國力強盛,被稱為貞觀之治。晚年著《帝範》一書以教戒太子,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

不拘一格用人才,對人材的使用及領導達到了極高的境遇;

獨具慧眼,看到了個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認識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問世,對大臣的各項進步之言豁達地予以采納;

不獨斷專行、初步确立了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個政府機構之間權力分立、互相監督的政治管理制度,規定法令甚至包括自己(影響國家政策的那一部分)旨意需門下省審查副署後方可生效發布,保證了政策的可行性、及時發現并糾正。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不良政策對國家及人民的危害與影響;

認識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殺的法政政策,規定死刑需三複奏(外地五複奏)複審批準後方可行刑,這就不難讓人們想起貞觀四年(630年)全國判死刑才29人、貞觀六年(632年)全國死刑犯390人,李世民審查時令全部390人回家團年、待來年秋收後回來複刑,結果390人均準時到來、無一人逃亡。

太宗朝武功之盛,除對高句麗戰争上沒有取得戰略勝利外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東突厥、吐谷渾、高昌、安西四鎮、漠北薛延陀等),這與當時的國力、軍隊戰鬥力、整體戰略、用人選将與配合默契、過程協調一緻等重要因素是分不開的,因此在中華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貞觀朝占有相當的比例,在中華軍事史上,貞觀朝的戰例也多被引用;

氣吞天下的“天可汗”氣質,李世民多次以少勝多,經典之役就是在渭水單騎吓退突厥10萬精騎,就對比宋真宗在寇準一再堅持和請求下才勉強在大軍護衛下到達澶州南城,而又要戰戰兢兢的馬上要回去是何等的天壤之别啊!

胸懷大局、四海一統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四海之内隻要知道中國的均努力内附,以唐為榮,樂不思蜀,他們不但同唐人一樣可以自由自在的生存,還可以做官,著名的少數民族将領阿史那思摩、執思失力、契芯何力、黑齒常之、乃至後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為唐朝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他們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輝,唐人、唐人街也正時那時繁榮富強、威甲四海、文禮之邦的生動寫照;

完善科舉制度、大力興辦學校、重視教育活動、普及官吏選聘、當時的國子學、太學之盛、地方也有不少學校,如此才不難想起當時的教化呢,同時當時的科舉也規範化、考選公平,以進士科最為傑出,如此才有太宗見新科進士魚貫而出,喜言“天下英雄、入朕彀夷”,唐朝的教育及科舉為政治上提供優秀人才同文化精髓——唐詩及經濟發展做出傑出貢獻;

工書法、富文詞,唐太宗皇帝個人修養及天賦極高,在書法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在他大力宏揚和鼓勵支持下,才有唐代書法、文學、藝術之盛;

倡導廉政、節儉、樸素、重視農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設方面是相當成功的,他并沒有像朱元璋一樣嚴懲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個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的中央領導班子、重視地方長官選舉,當時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貧困,溫彥博、戴胄、于志甯、魏征、張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風氣的宣傳和行政監督,及時預防了官員犯錯,因此當時的官員相當奉公守法、廉潔自律;太宗皇帝也比較注意節儉,不濫用民力、注意與民休息,當時社會形成了一種樸素求實的作風;太宗皇帝也相當重視農業,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問及此事,因太子冠禮與農時違背而更改;

由于社會安定,商業經濟得到發展,全國新興了許多商業城市,城市業有相當的發展,廣州、杭州、揚州、成都、江陵、涼州等城市經濟發展相當迅猛,長安同洛陽作為世界經濟大都會就不言而喻了,這為古代封建經濟登頂奠定了基礎;

對玄奘佛學的支持同西遊的肯定,打通并維護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及東聯新羅、日本,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文成公主下嫁吐蕃,使吐蕃從奴隸制社會邁入封建社會,開發并促進了西藏的發展;

虛心納谏,重用人才,由于魏征直言相勸,李世民曾把魏征比喻成“知得失的一面鏡子”。▲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為政舉措

政治
1.吸取隋亡教訓

3.政治清明

4.分權制度

5.崇尚法治

貞觀之治
①成因

②形成原因:

軍事
唐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最意氣風發的時代,這個“大有胡氣”的朝代中,邊疆戰争之頻繁和戰勝次數之多,在中國古代史上非常罕見。所以隻有唐朝才能誕生專門的邊塞詩派,誕生像“年年戰骨埋荒外”這樣的詩句。而至于“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生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種豪言壯語,則由于後世朝代偃武修文的風氣,甚至成為了古代史上中國人尚武精神的絕響。尤其是貞觀年間,大唐帝國四面出擊,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1.第一個時期,全面擴張,四面出擊。

2.第二個時期,征戰高句麗

3.戰略思想

經濟
1.經濟政策

2.商業發達

文化
重視文化建設:在文化方面有空前的發展,自李淵起,就極為重視藏書事業。武德三年(620),收洛陽“觀文殿”、“修文殿”等處書籍、文物,有書8萬餘卷。貞觀初,诏令在全國範圍内收集圖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書20餘萬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館”以儲圖籍。并任命虞世南、褚無量、姚思廉、歐陽詢等充任學士,以魏徵、虞世南、顔師古等著名學者、碩學之士相繼為秘書監,主管國家的圖書館和藏書事業,選五品以上工書者為書手,又在弘文館設立檢校館藏的官員,将繕寫、整理、校勘圖書,藏于内庫,以宮人掌管。官府藏書機構除“弘文館”外,另有“史館”、“司經局”、“秘書省”和“崇文館”等,其藏書質量和數量遠遠超過前代,史稱“群書大備”。晚年因連年用兵,營造宮殿,雜稅日益苛重。

民族
唐太宗時期加強了國内漢族與少數民族的聯系,加強對西北等地區的管轄,另外還加強了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

外交
由于東羅馬帝國(395年—1453年)的衰落,西方變得支離破碎。而唐帝國尤其是貞觀時期的唐朝更是當時世界唯一的文明最為強盛的大一統帝國,首都長安是世界性的大都會。那時的唐帝國是世界各國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陽光地帶”,各國的傑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險也要往唐帝國跑。來自世界各國的外交使節紛紛贊歎唐朝的盛世,唐朝高度發展的文化,使來到唐朝的各國人,大多數以成為大唐人為榮。不僅首都長安,全國各地都有來自國外的“僑民”在當地定居。尤其是新興的商業城市,僅廣州一城的西洋僑民就有20萬人以上。貞觀時期的唐王朝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完全開放的時代,比漢朝的僅限于貿易和傳教還要開放,以至于各國各地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來到唐朝一睹唐帝國的的風格,頗為開放邊境和關口。極盡吸收外來文化和物質文明。

社會
史書記載: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複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緻豐稔,米一鬥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于嶺表,自山東至于滄海,皆不糧,取給于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轶事典故

改名世民
據兩唐書的太宗本紀,李世民曾經于四歲時與父親李淵郊遊時,見一識相術之士,其相士先贊李淵為貴人,又贊世民,說其“凡二十歲,必能濟世安民”。李淵後遍尋相士不獲,并将其改名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

箭術無雙
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着,被敵人發現,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現身邊都是敵人,于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百中,終于逃出追擊。

虎牢關之戰時,李世民對尉遲恭說:“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馬槊相随,即使有百萬大軍又奈我如何!”足見他對自己箭術的自信。

李世民繼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設天策府。李世民繼位後在苑囿内狩獵,有一群野豬奔了出來。李世民四箭射殺了四隻,但還是有一頭雄壯的公野豬沖到近前。吏部尚書唐儉慌忙下馬,與之搏鬥。李世民拔劍砍死野豬,笑着對唐儉說,“天策長史,不見上将擊賊耶?何懼之甚!”原來唐儉曾任天策府長史。唐儉當即回答道:“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複逞雄心于一獸!”李世民覺得唐儉說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獵。

小鳥依人
成語小鳥依人出自唐太宗之口:

褚遂良是唐朝著名書法家,他的書法博采衆長,變化多姿,自成一家。因為精通書法,被魏徵推薦給唐太宗,并受到太宗的賞識。唐太宗任命褚遂良擔任起居郎一職,專門記載皇帝的言行起居。有一次,唐太宗問褚遂良:“你每天記載我的言行起居,我可以看看嗎?” 褚遂良回答說:“如今設立起居郎的職務,如同古代的史官,善行惡行都要記錄在案,以督促皇帝不犯錯。我從未聽說皇帝本人要看這些内容的。”唐太宗又問道:“如果我有不好的言論、行為,你也要記下來嗎?”褚遂良回答說:這是我的職責所在,您的一言一行,我都要記下來。”

不久之後,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說:“我今天要當面評論你們的功過得失,引以為鑒,使你們警惕。說者沒有過錯,聽者自己改過。”說完他就看着長孫無忌說:“你善于避嫌、随機應變,但是領兵打仗不是你的長項。高士廉博覽群書,悟性很高,臨危受難不變節,做官也不拉幫結派,但是缺少直谏的勇氣。”唐太宗将朝中大臣評論一番,最後說到了褚遂良。唐太宗說褚遂良在學問方面大有長進,性格很剛直,對朝廷忠心,對我很有感情,平時一副飛鳥依人的模樣,我很是憐愛他啊!”

房謀杜斷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說: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辟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而杜如晦一來,将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于出計謀,一個善于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

一代楷模
成語一代楷模是李世民誇贊李靖的話:

李靖覺得自己在朝廷任官多年,功勞不小,受到的封賞也不少,應該急流勇退,早點解甲歸田,免生後患。所以趁唐太宗派他去訪察民俗的機會,說自己的腳有毛病,奏請退休歸家。唐太宗見他的奏書寫得十分懇切,便答應了他的請求,并派中書侍郎牟岑少去傳他的旨意說:“我看自古以來,身居富貴而能知足的非常少,不論是愚人還是智者,都莫能自知。有些人沒有什麼才能,卻硬是要占據官職;就是有了病。也勉強留着不肯辭官,李靖能識大體,實在可嘉。我如今批準你的請求,不僅是成全你的志向,還想把你作為一個時代的模範人物。”▲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相關争議

出生年月
關于李世民的出生日期,主要由以下三種說法:

1、《貞觀政要》記載:李世民的生日是十二月癸醜;《資治通鑒》記載:李世民的生日是十二月癸未。

2、據《舊唐書》記載:李世民卒年五十二歲,生于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599年1月23日)。

3、據《新唐書》李世民卒于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年五十三歲,則李世民的出生年月為隋開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598年1月28日)。

已故中國曆史學家胡如雷經過考證認為:根據李世民同母弟李玄霸十六歲時死于大業十年,而倒推出李玄霸生于開皇十九年,所以若李世民生于開皇十八年十二月,則李玄霸最遲生于開皇十九年十二月,兩兄弟生辰過近,不太可能。

修改實錄
李世民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閱讀記錄皇帝的言行的《起居注》。初時褚遂良不許,後來他再要求房玄齡,房應允并與許敬宗将《起居注》删定為《高祖實錄》、《今上實錄》,於貞觀十七年七月癸巳日獻予太宗,但唐太宗終歸未能得觀《起居注》。

參讀武德年間所著《大唐創業起居注》(不曾被官方修改),以及訂正詳實的《資治通鑒考異》(同時記錄了《實錄》、野史、物證等考據》),再考查《舊唐書》等(以《實錄》為藍本)相關記載,不同之處僅存于三個方面:其一,太原起兵的發起人是誰;二是,隐太子李建成在攻取長安時的戰功;再有,李淵宮闱禁中的是否檢點。而上述三個方面皆以“玄武門之變”為中心而展開,其餘初唐曆史事件,各史料中所載(包括不受官方幹預的稗官野史)竟保持高度一緻。由此可知,除“玄武門之變”外,其它的初唐曆史事件并無唐太宗參與删改杜撰的可能。

因此,曆來學者都将目光聚焦于“玄武門之變”,史書也記載李世民對“玄武門之變”的關注,要“削去浮,要求直書其事”。史家對此有不同看法:一些學者認為李世民此舉使自己親殺兄弟的事實在史書中保留了下來,如王夫之從道德的角度批判李世民,認為直書其事是不知羞恥,“至於自敕直書,而太宗不可複列於人類矣”;一些史學家則認為,直書其事其實是唐太宗公然指使臣下在“玄武門事變”的相關記載中美化自己;但更多的學者,能夠在“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下,坦然的接受認可這次皇家宮廷政變和太宗之舉。

去世原因
李世民在他人生的前期,對道教的方術迷信是不屑一顧的,并且還對秦皇漢武的求仙活動持批判的态度。但是李世民晚年,随着功業的隆盛與年歲的增高,也與曆史上許多有所作為的封建帝王一樣,開始服食丹藥。對仙道丹藥之事,唐太宗突然來了個大轉彎,其直接原因與其情緒的消沉和健康狀況的惡化有關。

從史籍上可知,唐太宗在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以前多次外出圍獵,精神煥發,騎射娴熟,說明他這時還有充沛的精力與健康的體魄。可是,從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開始,直至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臨終的6年當中,外出圍獵僅有一次。這從中透露了一個信息,即他的健康狀況趨向下降。究其原因,太子承乾被廢,魏王泰被黔,對他的思想刺激很深,甚至一度産生了自殺的念頭。精神上的郁郁寡歡,影響了他的身體健康。以前很少服藥的李世民,這時開始服食藥石了。據《貞觀政要》載,當時有太子右庶子高季輔上疏陳述政事得失,唐太宗認為他說的有益子國,“特賜锺乳一劑,謂日:‘卿進藥石之言,故以藥石相報。”元戈直作注說:锺乳,産于石,食之使人通氣生胃。”此藥是唐太宗當時常服的。由此可知,他在這時已患了消化不良症,不得不接觸“藥石”了。

從外國引進丹藥,大概是李世民的首創。大臣們為了迎合唐太宗的這種心理,向他推薦了天竺國(今印度)的一名方士。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王玄策借兵吐蕃、泥婆羅,大敗中天竺帝那伏帝國,俘虜了其國王阿羅那順與方士那羅迩婆婆寐。同年五月,王玄策将這個方士進獻給李世民。從西方來的“洋方士”那羅迩娑婆寐“自言壽二百歲,雲有長生之術”,宣稱能配制金石秘劑。這個謊言打動了唐太宗期望康複、幻想長壽的急切心理。

經過近一年的煉制,到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春,丹藥終于出爐,崔敦禮等趕緊捧送入宮,正在病中的唐太宗見到盼望已久的古印度方士煉出的仙丹,如獲至寶,按照那羅迩娑婆寐的囑咐,依法服食。然而,唐太宗萬萬沒有想到,長生藥竟成了催命藥,他在三月吃下丹藥,身體頓覺不适,病情大為加劇,竟導緻“暴疾”,沒過兩個月就死去了,享年52歲。

對于李世民服丹中毒以緻暴亡之事,唐朝的大臣及後代史學家都多次提到。

據《舊唐書·郝處俊傳》載,唐高宗時,有東台侍郎郝處俊谏阻李治不要服食胡僧煉成的“長年藥”,說:“昔貞觀末年,先帝令婆羅門僧那羅迩娑婆依其本國舊方,合長生藥,胡人有異效,大漸之阮,名醫莫知所為。”

《舊唐書·憲宗本紀》也載,唐憲宗時的朝中重臣李藩也曾說:“文皇帝(即唐太宗)服胡僧長生藥,遂緻暴疾不救。”所說“暴疾”,即指丹藥中毒;“不救”,指無法搶救。從中可知中毒之深、藥性之烈。▲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