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药简介

李百藥

李百藥(565--648),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唐朝史學家、詩人。 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内史令,預修國史,撰有《齊史》。隋文帝時百藥仕太子舍人、東宮學士。隋炀帝時仕桂州司馬職,遷建安郡丞。後歸唐,拜中書舍人、禮部侍郎、散騎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諸侯,為太宗采納。曾受命修訂五禮、律令。另外,據《安平縣志》載:李百藥及家族墓地遺址在今河北省安平縣程油子鄉寺店村南。

生平

李百藥(565--648),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唐朝史學家。 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内史令,預修國史,撰有《齊史》。隋文帝時百藥仕太子舍人、東宮學士。隋炀帝時仕桂州司馬職,遷建安郡丞。後歸唐,拜中書舍人、禮部侍郎、散騎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諸侯,為太宗采納。曾受命修訂五禮、律令。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奉诏撰《齊書》,據父舊稿,兼采他書,經十年,成五十卷,後宋朝人為區别蕭子顯的《南齊書》改為《北齊書》。

李百藥出身于仕宦家庭。父親李德林字公輔,北齊時官至中書侍郎,參與國史修撰,編成紀傳體《齊史》27卷,入隋官至内史令,封安平公,任内又奉诏續修《齊史》,全書未成而卒。李百藥自幼受到家庭影響,少年時就好學博聞,富于獨立見解。李百藥在隋開皇初年曾任東宮通事舍人、太子舍人、禮部員外郎等職,還承襲了父親李德林的安平公爵位。他的才能得到隋文帝賞識,一時朝中奏議文告,多出自他的手筆。隋炀帝時他受到排擠,官運蹇滞。隋朝末年農民大起義時,他曾被脅裹到沈法興、李子通、杜伏威等人的隊伍中。入唐後,他受到唐太宗的重用,起用為中書舍人,賜爵安平縣男,又任禮部侍郎,最後官至宗正卿,封安平縣子。李百藥在唐太宗時參加了制定《五禮》及律令的工作。在輔佐太子李承乾之時,對承乾漫遊無度的行為數有匡正,對于朝中的其他政事,也不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政治上有些作為。

出仕為官
李百藥幼時很聰慧好學,七歲就能理解文章大意。有一次,父親的朋友陸乂、馬元熙來他家作客,談詩論文。客人讀陳時著名學者徐陵文章,對其中一句“既取成周之禾,将刈琅邪之稻”,頗感迷惑,不知出自何典。百藥在旁應聲答道:“《傳》稱‘鄅人藉稻’。杜預注雲‘鄅國在琅邪開陽。’”客人聽後大為驚歎。百藥二十歲左右,正值隋朝初年,被授東宮通事舍人,步入仕途。不久,升遷為太子舍人,兼東宮學士,成為陪伴太子的學者。年少有才的百藥招來一些人的嫉妒和诽謗,為避禍,他随即稱病辭官。

委以重任
唐太宗即位後,他很看重百藥的才名。貞觀元年(627)召百藥為中書舍人,賜爵安平縣男,并命其參與修撰《五禮》及律令。百藥又奉诏撰北齊史,貞觀十年(636)正月《北齊書》上進,得到嘉獎,加散騎常侍,行太子左庶子,賜物四百段。第二年,《五禮》及律令撰成,百藥爵位又從“男”進為“子”。這個時期是百藥一生中最惬意時期,才能得到較充分發揮,官位顯赫,生活安定。他自然對唐太宗盡心竭力,以報知遇之恩。由于以往百藥經曆坎坷,幾經貶官,數次遭人谮害,甚至險些喪生,因而他生活閱曆豐富,積累了較多的政治經驗。從他撰《封建論》和《贊道賦》兩件事中可看出李百藥的政治眼光和對李唐皇朝的忠心耿耿。

一論一賦
貞觀初年,朝廷中有一次重大的政治辯論,即,是實行封建制還是實行郡縣制。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唐太宗對大臣蕭瑀說:“朕欲使子孫長久,社稷永安,其理如何?”蕭瑀答道:“臣觀前代國祚所以長久者,莫若封諸侯以為磐石之固。秦并六國,罷侯置守,二代而亡;漢有天下,郡國參建,亦得年餘四百;魏晉廢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實可遵行。”蕭瑀是守舊貴族勢力的代表人物。他是後梁明帝蕭巋之子,年九歲就封新安郡王。因此他極力鼓吹分封制是不奇怪的。他的這一通似是而非的議論竟引起唐太宗的注意,于是,“始議封建”。諸大臣各抒己見,展開辯論。魏徵、長孫無忌、于志甯、馬周等都反對實行封建制,但有理有據、系統深刻闡述這一觀點的,當推李百藥所上長篇奏疏《封建論》。

作北齊書
李百藥撰成《北齊書》,這是他在史學上的重大貢獻。《北齊書》50 卷,大緻記載了東魏、北齊(534—577)的曆史。由于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而東魏的軍政大權掌握在高歡手中,高歡之子高洋建立北齊,因此從曆史叙述的系統完整性來看,《北齊書》記載由叙高歡事迹開始,是符合客觀實際的。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