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仁杰简介

杜仁傑

杜仁傑(約1201—1282年),原名之元,又名征,字仲梁,号善夫(“夫”也作“甫”),又号止軒。濟南長清 (今屬山東濟南市)人。元代散曲家。《錄鬼簿》把他列入“前輩已死名公。”他由金入元,金朝正大中與麻革、張澄隐居内鄉山中。元初,屢被征召不出。性善谑,才學宏博。平生與元好問相契,有詩文相酬。元好問曾兩次向耶律楚材推薦,但他都“表謝不起,”沒有出仕。其子杜元素,任福建閩海道廉訪使,由于子貴,他死後得贈翰林承旨、資善大夫,谥号文穆。

人物評價

喜愛彈唱,博學多才。他詩文兼擅,而尤以散曲名世。他的散曲雖傳世不多,但頗具特色。由于他性善諧谑,言談風趣,因此善谑和風趣,便形成了其散曲的特色。對他的詩歌作品,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曾稱譽:“仲梁氣銳而筆健,業專而心精,極他日所至,當于古人中求之。”(《遺山先生集·逃空絲竹集引》)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人物貢獻

杜仁傑詩文兼擅,而以散曲名世。他的散曲傳世不多,卻頗具特色。他性喜諧谑,言談風趣,虞集稱其“善谑”。因此,善谑和風趣,便形成杜仁傑散曲的風格。套曲[般涉調·耍孩兒]《喻情》,通篇用歇後語寫成,而[般涉調·耍孩兒]《莊稼不識勾欄》套曲,則以幽默的筆調,描寫一個莊戶漢秋後進城看戲的經曆,并以莊戶漢的口吻,寫勾欄(劇場)門前招徕觀衆的情景,戲棚和戲台的建築結構,院本雜劇的表演體制等等,諧谑多端,情趣橫生,讀來令人捧腹。因它涉及到演出劇場、戲台、道具、樂隊以至化裝、角色等,也成為研究元代戲曲的重要資料。

散曲雖傳世不多,卻有特色,筆觸老辣而有諧趣,善于駕馭豐富活潑的口語。套曲〔般涉調·耍孩兒〕《喻情》,通篇用歇後語寫成,對于了解元代口語甚有價值。最著名的是〔般涉調·耍孩兒〕《莊家不識勾欄》套曲,描寫一個莊戶漢秋收後進城,到勾欄看戲的種種經曆。借這個莊戶人的口吻,真實地再現了元代勾欄演戲時劇場、戲台、道具、樂隊乃至化裝、角色等種種情況,寫得情趣盎然。這個套曲因而成為研究元代戲曲的重要資料。▲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人物曆史

杜仁傑之父杜忱墓志:杜仁傑家世,曆代研考甚少,當代吳曉鈴、孔繁信先生始據方志資料,考明仁傑之父為杜忱(見《重輯杜善夫集·前言》)。兩家均援引民國《長清縣志》卷十《祠祀志·邱墓》“杜忱碑”之記載為其史證。志載:“元杜文穆君仁傑墓:見舊志。查墓在城東北王宿鋪西裡馀,龜趺敗裂,翁仲倒仆,現存一石門,其上橫書‘杜征君神道’。石門之南,東偏有一碑,破碎在地,字不可辨。細查之,其額上題曰:‘故金府京兆君杜公墓志’,系篆書,其文内有‘貞祐丙子公殁于泗上’,并有‘高祖文,曾祖實,祖淵’等字。石門之正南更有一碑,亦極破碎,查有‘知建昌路總管府事男質立’等字。”

這一關涉杜仁傑生平的重要碑石,惜已毀于近世,緻其全文難以稽考,有關史實莫明其詳。但幸運的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時,在縣志所記之杜氏墓區——即今長清平安店鎮王宿鋪村,新出土了一方《杜忱墓志》。1993年由村民送交長清縣博物館保存。此志各墓志目錄(如《1949—1989四十年出土墓志目錄》)均未著錄,其記文不僅可印證縣志所載,且可增補諸多未知的史實。▲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作品介紹

一生交遊頗廣,與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元代散文家王恽、詩人胡祗遹交往甚厚,彼此有詩唱酬。隐居期間,在故鄉的名山勝水間,也留下不少碑文、遊記和詩篇。如定宗二年(1247年)遊五峰山洞真觀,撰《五峰山真靜崔先生傳碑》和《崔先生像贊》(今存)。此外,有《貧樂岩銘》(徂徕山)、《婁敬洞洞虛觀碑記》(婁敬洞山)、《谷山寺碑》(谷山)、《泰山天門銘》,以及《東平張宣慰登泰山記》等。今存《靈岩志》(卷三)的《遊靈岩寺》一首七律雲:澗水消盡水聲喧,山杏開時雪滿川。老木嵌空從太古,斷碑留語自前賢。蓬萊不合居平陸,兜率何為蔔半天。金色界中無量在,可能此地了殘年。

不幸而此詩成為詩谶,杜仁傑終以80高齡而卒于此。杜仁傑著有《逃空絲竹集》、《河洛遺稿》,已佚。清人顧嗣立編《元詩選》三集甲集收有《善夫先生集》一卷。散曲作品散見于《朝野新聲太平樂府》、《雍熙樂府》、《盛世新聲》等集中。▲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