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龄简介

毛奇齡

毛奇齡(1623—1716)清初經學家、文學家,與兄毛萬齡并稱為“江東二毛”。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于一、齊于,号秋晴,又号初晴、晚晴等,蕭山城廂鎮(今屬浙江)人。以郡望西河,學者稱“西河先生”。明末諸生,清初參與抗清軍事,流亡多年始出。康熙時薦舉博學鴻詞科,授檢讨,充明史館纂修官。尋假歸不複出。治經史及音韻學,著述極富。所著《西河合集》分經集、史集、文集、雜著,共四百餘卷。

作品特色

詩詞
清初詩界名家中,毛奇齡正是在詩歌創作中有所追求、有所創新的諸多大家之一。著名詞學專家、已故龍榆生教授在其編選的《近三百年名家詞選》中評日:“奇齡小令學《花間》,兼有南朝樂府風味,在清初諸作者,又為生面獨開也。”晚清詞人陳廷焯(字亦峰)對己作自視過高,愛以個人偏見譏評前輩詞家的詞沒他寫的好,說毛奇齡詞“造境未深,運思多巧。”現代作家、著名教授施蟄存不以為然,在他選定的《花間新集》中選人毛奇齡詞12首,他說:“右毛檢讨詞十二阕,可與李波斯比美。而取境之高,直是南朝清商曲辭。陳亦峰乃譏其‘造境未深,運思多巧’,殆不知詞之本源者。”施老在集中的陳廷焯詞後則評之日“白雨齋(按:廷焯之号)論詞主沉郁,謂‘沉則不浮,郁則不薄’,論小令主唐五代,謂‘晏歐已落下乘’。持論甚高。其自作詞,亦刻意揣摩溫、韋,用功于文字聲色之間,但得貌似耳。”的确,對毛奇齡詞(特别是小令),采取武斷否定,隻能說明否定者本人“殆不知詞之本源者”;對清初生面獨開、自成一格的毛奇齡詞,簡單地斥之為“造境未深”,不僅不公允,而且不符事實。總之,毛奇齡在詩文詞曲方面的成就是客觀的曆史存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奇齡善詩歌樂府填詞,所為大率托之美人香草,纏綿绮麗,按節而歌,使人凄怆,又能吹箫度曲。”他的《西河詞話》,對詞曲的發展演變“縷陳始末,亦極赅悉”(《總目》卷一九九,《詞話》條)。決不能因為他沒有“大江東去”式豪放詞賦而對其妄加菲薄。毛奇齡和清初的錢謙益、王士桢、吳偉業、朱彜尊、陳維崧等等大家一樣,在詩文詞曲上的成就是不容抹殺的。

書法
毛奇齡的書法處處都能使人體味到一種純情,一種超逸的格調,通篇洋溢着詩的純情,純得醇厚高古,出塵超邁,具有飽學之士的風雅。純中孕有無限的意趣與生機,雅拙中藏有萬般輕靈,純而不弱,其行筆結體有魏碑的支撐,有铮铮鐵骨之感,拙中富巧,巧中含拙。毛奇齡以行書筆意入魏楷,任筆結體,絲毫沒有夾生感、造作感、局促感,也着實難能可貴。其楷中的行意,點畫潇灑,自然而然,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流暢有序,沒有無病呻吟的媚态,沒有故作多情。在用筆上不浮不躁,不激不厲,舒展自如,一筆一畫急緩徐馳,節奏铿锵,依法而又不為法度所拘束。全幅格局疏朗宕潤,氣度軒昂,情調統一而和諧,意态緊密相聯,沒有經營的辛苦,而更多是自作詩的純情,學富五車者的恬淡,一切也都不遮不掩,情真而率直。猶如古詩歌中的那種隻可意會不能言傳的空靈淡遠的意境之美,欲辨已忘言,可謂入神入理。但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看似漫不經意,但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實為千耕萬耘,千錘萬煉後成果而決非一朝一夕之事。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著述名錄

毛奇齡的學識淵博,能治經、史和音韻學,亦工詞,擅長骈文、散文、詩詞,都自成家數。精通音律,并從事詩詞的理論批評。他在書法藝術上也功力深厚,有自己的藝術風格,在清代初年很受推崇。毛奇齡的書法,骨力駿健、筆勢挺拔,儒雅清奇、個性強烈,是文人書法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毛奇齡博覽群書,經學詞章,各擅勝場。遇有異說,必“搜讨源頭”、“字字質正”,好持自己獨特見解。其所撰《四書改錯》是針對朱熹《四書集注》之抨擊。毛奇齡一生以辯定諸經為己任,力主治經以原文為主,不摻雜别家述說。他在少林寺寫的《大學知本圖說》,為其得意之作。以及其他衆多著作,均闡明他的治經思想。除潛心經學外,對地方志也有研究,著有《湘湖水利志》3卷、《蕭山縣志刊誤》3卷等。此外,毛對文學、音樂頗有造詣,好詩詞歌賦,著有《西河詩話》、《西河詞話》多卷;又曾教授樂律,著有《竟山樂錄》4卷、《樂本解說》2卷等。近人邵瑞彭評其詞“雅近齊、梁以後樂府,風格在晚唐之上”。

毛奇齡以經學傲睨一世,挾博縱辯,務欲勝人,抨擊朱熹《四書集注》,撰《四書改錯》,阮元嘗推他對乾嘉學術有開山之功。他亦好為詩。初受知于陳子龍;反複變化,由三唐而上窺齊梁。其論詩,主張以“涵蘊”、不着□際“見難”,以“能盡其才”為妙;大抵尊唐抑宋,甚至痛诋蘇轼。所作亦頗博麗窈渺,聲名甚著。曾有琉球使者過杭州拜訪他,并覓買其詩集。但毛奇齡自謂其詩“酬應者十九,宴遊者十一,登臨感寄無聞焉”,張維屏也說:“名家古詩多存壽詩者,殆無過毛西河。”(《國朝詩人征略》)可見其内容比較狹窄和貧乏。他還寫了一部《仲氏易》,把宋人講的《易經》推倒了。毛奇齡認為周敦頤的《太極圖》是來自道佛的文獻。▲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