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衍简介

蕭衍

梁高祖武皇帝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裡(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南北朝時期梁朝政權的建立者。蕭衍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封臨湘縣侯,官至丹陽尹知事,母張尚柔。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禅位”于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在位頗有政績,在位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歲,葬于修陵,谥為武帝,廟号高祖。

生平

少年英才
在血緣上來看,蕭衍和南齊皇室關系很密切。他的父親蕭順之就是齊高帝的族弟,曾經做過侍中、衛尉等高官。他們都是東晉淮陰縣令蕭整的後代。 蕭衍後來之所以能建立功勳,并最終建立梁朝,他的家族背景起了很大作用。

襄助蕭鸾
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齊武帝病重,當時的大臣王融想在武帝去世後擁立竟陵王蕭子良,以便控制朝政。後來事情敗露,王融下獄被賜死。王融的計劃和結局,蕭衍原來就已經推算出來了,他的好友範雲由此對他異常敬佩。齊武帝去世後,皇太孫蕭昭業即位為帝,隻知享樂,不理政務,對大臣的勸谏也不接受。掌權的大臣蕭鸾決定把他廢掉。

力退北魏
在蕭衍輔佐蕭鸾做皇帝的第二年,北魏的孝文帝率領三十萬軍隊親自進攻南朝的齊,沿淮河向東攻打鐘離。齊明帝蕭鸾先派左衛将軍崔慧景、甯朔将軍裴叔業領兵迎戰。聽到北魏軍隊分兵攻打義陽後,又派遣蕭衍和平北将軍王廣之領兵救援。

雍州戰敗
公元487年的秋天,北魏軍再次南下,接連攻下了新野和南陽,前鋒直逼雍州,即當前的湖北襄樊市。齊明帝蕭鸾趕忙派蕭衍、左軍司馬張稷、度支尚書崔慧景領兵增援雍州。第二年的三月,蕭衍和崔慧景領兵與北魏軍作戰,在雍州西北的鄧城被北魏的幾萬鐵騎兵包圍。蕭衍知道城中糧草和槍械缺乏,就對崔慧景說:“我們遠道征戰,本來就很疲憊,需要休整,現在又遇到強敵圍困。如果軍中知道糧草缺乏的實情,肯定會發生兵變。為防萬一,我們還是趁敵人立足未穩,鼓舞士氣殺出重圍為上策。”

謀誅東昏
齊明帝蕭鸾在位隻有五年就病死了,他的兒子蕭寶卷即位,這就是無能的東昏侯。東昏侯治國無術,卻很殘忍,做皇帝後殺掉了很多大臣,對于一些功臣也不知道愛護,妄加殺戮。蕭衍逐漸和他對立起來。

代齊建梁
蕭衍雖然大權在握,也想廢和帝自己做皇帝,但他并沒有急于求成,而是靜待時機。原來的好友沈約知道他的心事,于是委婉地向他提起此事,第一次時蕭衍裝糊塗,推辭過去了。第二次提起時,蕭衍猶豫片刻,說了句“讓我想想再說吧”。後來就答應了。

顯著政績
蕭衍做皇帝之後,初期的政績是非常顯著的。他吸取了齊滅亡的教訓,自己很勤于政務,而且不分春夏秋冬,總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凍裂了。他為了廣泛地納谏,聽取衆人意見,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門前設立兩個盒子(當時叫函),一個是謗木函,一個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沒有因功受到賞賜和提拔,或者良才沒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裡投書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給國家提什麼批評或建議,可以往謗木函裡投書。

猜疑心重
和封建社會很多的皇帝一樣,蕭衍也是猜疑心重,忌憚開國元勳。在功臣當中,應該是範雲和沈約的功勞最大,謀劃、輔佐他登上了皇帝寶座。但蕭衍并沒有重用他們。建國開始時範雲就病逝了,蕭衍也沒有重用沈約,而是讓其他的人主持朝政,反過來,蕭衍還經常斥責沈約,後來,沈約也病死了。

笃信佛教
在公元527年,蕭衍親自到了同泰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還下令改年号為大通。信佛之後,他不近女色,不吃葷,不僅他這樣做,還要求全國效仿:以後祭祀宗廟,不準再用豬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靈也吃素。老人皇帝做事總是和年輕時、壯年時不一樣。這個命令下達之後,大臣議論紛紛,都反對。最後,蕭衍允許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狀祭祀。

侯景之亂
侯景原來是被鮮卑族同化的羯族人,和高歡(其子高洋建立了北齊)關系很好,在懷朔六鎮起義失敗後,侯景投靠了其他部落,後來又投奔了高歡,高歡很欣賞他,委以重任。

台城身亡
五月,梁武帝蕭衍被活活餓死在台城,享年八十六歲,葬于修陵(今江蘇丹陽市陵口)。谥為武帝,廟号高祖。▲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藝成就

梁武帝是一個多才多藝學識廣博的學者。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在南朝諸帝中堪稱翹楚。他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的成就,則更為突出。史書稱他:“六藝備閑,棋登逸品,陰陽緯候,蔔筮占決,并悉稱善。……草隸尺牍,騎射弓馬,莫不奇妙。” 他很好學,從小就受到正統的儒家教育,“少時習周孔,弱冠窮六經”,即位之後,“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辍手,燃燭側光,常至午夜”。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為他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經史著作
在學術上,梁武帝以經學、史學的研究為卓著。在經學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二百餘卷,可惜大都沒有流傳下來。天監十一年(公元512年),又制成吉、兇、軍、賓、嘉五禮,共一千餘卷,八千零十九條,頒布施行;在史學方面,他不滿《漢書》等斷代史的寫法,認為那是割斷了曆史,因而主持編撰了六百卷的《通史》,并“躬制贊序”。他對此書頗為自負,曾對臣下說:“我造《通史》,此書若成,衆史可廢。”可惜,此書到宋朝時即已失傳,這實在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武帝最大的著述是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五經義注講疏等共有二百卷,贊、序、诏、诰、銘、诔、箴、頌、箋,奏等文共一百二十卷

詩文才華
梁武帝的詩賦文才,也有過人之處。齊武帝永明年間(公元485~公 元493年),詩壇創作風氣大盛,很多文人學士都聚集在竟陵王蕭子良的周圍,各逞其能,施展他們的詩歌創作才華。在這些文人學士中,比較著名的有八位,如謝眺、沈約、任眆、範雲等人,時人稱之為“竟陵八友”。蕭衍也是“竟陵八友”中的一位。他的很多詩歌都是在這一時期寫的。建梁稱帝後,他素性不減,經常招聚文人學士,以賦詩為樂。他的文學創作,推動了梁代文學風氣的興盛。

音樂繪畫
梁武帝重視禮樂。他素善鐘律,曾創制準音器四具,名曰“通”。每通三弦,以推月氣。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應。每律各配編鐘、編磬,豐富了我國傳統器樂的表現能力。他很喜歡繪畫,尤善畫花鳥與走獸。大畫家張僧繇善于寫貌,頗受梁武帝賞識。當時,梁武帝諸子多出鎮外州,梁武帝常常想念他們,便命張僧繇前往各州郡去畫諸子之像,懸于居室之中,梁武帝見圖如見其子,思念頓減。梁武帝信佛,在位時建造了很多佛院寺塔,也都命張僧繇作畫。

棋藝超群
梁武帝對圍棋特别喜愛,棋藝也很高超。在齊朝為官時,每逢閑暇,常徹夜不眠,與人弈棋。稱帝之後,興趣不減。大臣朱異、韋黯、到溉,都是他的棋友,名将陳慶之原先為随從時也常陪武帝下棋。每到興緻高時,便不複君臣之别。一次,梁武帝又約到溉玩了一個通宵。到溉不能熬夜,一局未終,竟低頭睡着了。梁武帝見狀大笑,就做詩嘲諷他:“狀若喪家狗,又似懸風槌。”到溉被喚醒,頗為尴尬,及聽到梁武帝的詩句,又放聲大笑。君臣盡歡而散。

時代風氣
由于梁武帝雅好詩文,大臣們紛紛效仿,甚至連赳赳武夫也能偶爾吟出幾句好詩來。天監六年(507年),梁将曹景宗和韋睿在徐州大敗魏軍。班師回朝後,梁武帝在華光殿舉行宴會,為他們慶功。在宴飲中,君臣連句賦詩。鑒于曹景宗不善詩文,怕他賦不出詩來難堪,負責安排詩韻的尚書左仆射沈約便沒有分給他詩韻。曹景宗深感不平,堅決要求步韻賦詩。梁武帝對曹景宗這種不甘人後的性格早有了解,于是安慰他說:“将軍是一位出衆的人才,何必在乎作一首詩呢!”當時曹景宗已經有一些醉意,就乘酒興再三固請。梁武帝不願再掃他的興,便命沈約分給他詩韻。這時詩韻差不多已經分完,隻剩下“競”、“病”二字。在這種局限之下要按韻賦詩是很困難的。可是曹景宗隻是稍微想了一會兒,便提筆賦出一首詩:“去時女兒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詩寫得自然流暢,而且非常切合眼前凱旋慶功的實際。此詩一出,語驚四座,文人們自歎弗如,連梁武帝也感歎不已,特命史官記入國史。

書法造詣
梁武帝在書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詣,可以在古代善書的帝王中排上前幾位。即使抛卻他的帝王身份,以一個書法家的标準來評判他的字,也自有其可觀之處。梁武帝當時常與陶弘景探讨書法上的話題,陶弘景擅長行草書,師法鐘繇、王羲之。二者間的對話被整理為《與梁武帝論書啟》流傳于後世,成為書法史上的經典典籍之一。同時梁武帝還是曆史上第一個大力推崇王羲之書法成就的帝王,而在此之前王羲之的聲名往往被其子王獻之所掩。也因為他的推崇,從那時的梁朝起,興起了第一波學習“大王”書法的風潮。同時梁武帝還留下了《觀鐘繇書法十二意》、《草書狀》、《答陶隐居論書》、《古今書人優劣評》,四部書法理論著作,都是曆代書法理論典籍中的精品。▲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轶事典故

小名來曆
蕭衍,小名“練兒”。蕭衍笃信佛教,練兒出自佛經,是梵語音譯,全稱“阿練若”或“阿蘭若”,譯成漢語,就是樹林、寂靜處、無诤地,指能遠離喧噪,安心修習的禅定之所。

梁皇忏法
梁皇忏法,度脫郗氏。天監二年,武帝作皇忏度皇後郗氏。郗氏初生時,也是紅光照室,神奇異瑞。及長,其性明惠,形貌秀麗,且善于隸書,尋于史傳女工之事,靡不閑習。當時,宋、齊諸王皆慕名而來求婚,均被她父親郗晔所拒,後來嫁給武帝,生了三個女兒;當武帝為雍州剌史時,郗氏就不壽而死,郗氏生前貌雖美麗性卻善妒,不信佛法,毀謗三寶,殘殺生靈,因此死後堕為巨蟒。一日,托夢給武帝,請求他看在夫婦面上,設法為她超度,以離苦得樂。 因武帝夫妻情深,念于舊情,便參閱佛經而撰慈悲道場忏法十卷,請僧禮忏,超度夫人。郗氏遂仗佛力而脫離蟒身,化為天人,現身空中,謝帝而去。此忏因在武帝時肇始,故稱〈梁皇寶忏〉。直到一千幾百年後的今天,仍然盛行不衰。▲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