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简介

蔡襄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漢族,興化軍仙遊縣(今楓亭鎮青澤亭)人。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家。蔡襄任泉州知府時,主持建造了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任福建路轉運使時,倡植福州至漳州700裡驿道松;在建州時,主持制作武夷茶精品“小龍團”,所著《茶錄》總結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經驗。所著《荔枝譜》被稱贊為“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著作”。蔡襄工書法,詩文清妙,其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公全集》。

人物生平

蔡襄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二月十二日(1012年3月7日) 。家族世居仙遊縣楓亭驿,初務農,曾為泉州吏員。母親盧氏,惠安縣德音裡(今後龍鄉)圭峰村名士盧仁之女。蔡襄童年時受到外祖父的嚴格教育。

蔡襄十五歲參加鄉試,十八歲遊京師,入國子監深造。天聖八年(1030年),參加開封鄉試,獲第一名。

天聖九年(1031年),蔡襄登進士第十名。次年,授漳州軍事判官,在職四年。

慶曆三年(1043年),蔡襄主持谏院衙署。他遇事從不回避,奏疏忠誠懇切,大都關系天下利弊、一時緩急。蔡襄認為國家安危取決于人事,君主要知人善任、辨别邪正。由于有蔡襄這樣的人直言敢谏,那些權貴心懷畏懼,多有收斂。

慶曆四年(1044年),調任福州知州。慶曆六年(1046年)秋,改任福建路轉運使。蔡襄在福州見百姓患病不就醫而向巫觋求拜,多為蠱毒所害,撰《聖惠方後序》,刊刻于碑,勸病者就醫治療,并采取措施,取締巫觋,“禁絕甚嚴,凡破數百家,自後稍息。”蔡襄還撰《福州五戒文》,以戒除陋俗。蔡襄倡議官吏,發動百姓,從福州大義至泉州、漳州七百餘裡的大道兩旁栽植松樹,蔭庇大道,故民謠歌頌道:“夾道松,夾道松,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

慶曆八年(1048年),蔡襄因父親去世而離職。

皇祐三年(1051年),回朝修《起居注》,參與政事。次年,遷任起居舍人、知制诰兼判注内诠。

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在任上勸學興善,傳播醫治蠱毒的藥方,教育民衆遵法為善,改變陋習,監督官吏深得民心。

宋仁宗至和、嘉祐年間(1054年—1063年),蔡襄兩次知泉州,第一次自至和三年二月至嘉祐元年六月,第二次自嘉祐二年七月至嘉祐五年秋。蔡襄在泉州任上,首先整頓吏治。當時晉江縣令章拱之貪贓枉法,蔡襄奏疏彈劾,把他革職為民。後朝廷發現這是冤案,蔡襄因而被貶。他又修建沿海州縣城池,加強軍事防備,教習舟船熟記水勢,防備海寇。泉州城東郊有洛陽江,下遊出海口江面寬五裡,有渡口名萬安渡。“每風潮交作,數日不可渡”,“沉舟被溺,死者無算”。并奏請減免漳、泉、興三州身丁錢一半,大大減輕民衆負擔。

蔡襄知泉州時期,連年發生旱災,他調動民力,加強水源管理,制定《龜湖塘規》,制止用水糾紛。他任轉運使期間又在郡南小烏石山訪得一泉,通知泉州地方官好好管理,供民衆飲用和灌田。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晉江縣令王克俊在摩崖刻“蔡公泉”三字以為紀念。

嘉祐六年(1061年),被授為翰林學士、權理三司使,主管朝廷财政。此時,宋廷财政入不敷出,“積貧”已深。蔡襄善于理财,“較天下盈虛出入,量入以制用。劃剔蠹,簿書紀綱,纖悉皆可法”。不久,宋英宗繼位,正式任命蔡襄為三司使。蔡襄撰《國論要目》一文,闡述改革主張,提出擇官、任才、去冗、辨邪佞、正刑、抑兼并、富國強兵的改革方案。英宗不但不采納,反而奪其三司使職。蔡襄在朝廷難于容身,請求外任。

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出知杭州,拜端明殿學士後才去上任。次年十月,母親盧氏去世,蔡襄護喪南歸。

治平四年(1067年)八月十六日(9月27日),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五十六歲,追贈吏部侍郎,後加贈少師。葬在楓亭蔡嶺,歐陽修撰《端明殿學士蔡公墓志銘》。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其曾孫蔡洸為蔡襄奏請谥于朝,孝宗賜谥“忠惠”。

宋甯宗慶元年間(1195年—1200年),在洛陽橋南街尾建蔡襄祠。後人在墓前立柱題聯雲:“四谏經邦,昔日芳型垂史冊;萬安濟衆,今朝古道肅觀瞻。”▲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相關争議

據方志記載,蔡襄于宋慶曆五年(1045年)4月至慶曆七年 (1047年)11月,以右正言直史館知福州;慶曆七年 (1047年)11月至慶曆八年 (1048年)10月,升任福建路轉運使;嘉祐元年(1056年)8月至嘉祐三年(1058年)5月,以樞密直學士、禮部郎中再知福州。在福州擔任要職的5年多時間裡,“修複古五塘”是蔡襄的主要政績之一,也是蔡襄研究的一個學術焦點。然而,“修複古五塘”的地點到底是在福州,還是在莆田(時稱興化軍),或者是兩地兼而有之,一直困擾着蔡襄研究者。事實上,古人對這一問題早有文獻記載,也早有了答案。如果說福州的學者持第一種觀點的話,還情有可原,比如肖忠生的論文《蔡襄對福州的貢獻》。但莆田的學者金文亨發表的《北宋名臣——蔡襄》和楊祖煌撰寫的《蔡襄的業績》以及蔡慶發出版的《蔡襄評傳》等,甚至連莆田市方志委新編的《莆田市志·蔡襄傳》也采用了第三種的觀點,那就更引人深思。

其實,隻要仔細查閱宋、明時期的福建地方志和有關史料,并進行認真分析和對比,就不難得出正确的結論。

首先,根據宋人的記載:

據梁克家《三山志》水利卷雲:“嘉祐二年(1057年),蔡密學襄命三縣疏導渠浦” ;“嘉祐二年,郡守蔡襄從樂遊橋下開,沿城外至湯門、琴亭、湖心,至北嶺下去思橋,北出河尾船場,散入堘北、小浦、中浦、石泉、安國以北。”《三山志》是福建保存至今年代最早的一部地方名志,作者梁克家,字叔子,福建晉江人,南宋狀元,曾入閣任右丞相,後出知福州府。由他主纂的《三山志》具有較高的學術水準和曆史價值,在方志界享有盛譽,受到曆代有識之士的珍視。該志成書于宋淳熙九年(1182年),距蔡襄逝世(1067年)不到120年時間,應該說記下的史料是比較可靠的。在這本志書裡,雖然未設蔡襄人物傳,但記錄了他第二次擔任福州郡守時興修水利的史實,卻沒有記載蔡襄在福州“修複古五塘”之事。

又據黃岩孫《仙溪志·蔡襄傳》雲:“蔡襄字君谟,年十八試進士,為開封第一人。天聖八年,登進士甲科,…十月,以親老出知福州,遂為福建都轉運使,複古五塘以溉民田,又奏減閩人丁口稅之半”。根據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的統計,我國宋代修的方志約有700部,其中福建就有40多部,由于年代久遠,宋代方志大都已失傳,如今福建現存宋代的地方志隻有《三山志》、《仙溪志》、《臨汀志》3部,而《仙溪志》是如今全國唯一現存的宋代縣志。作者黃岩孫,字景傅,福建泉州人,宋寶祐二年(1254年)任仙遊縣尉。該志成書于寶祐五年(1257年),距蔡襄逝世隻有190年時間,況且仙遊是蔡襄的家鄉,蔡襄傳的史料也是比較可信的。

另據歐陽修的《端明殿學士蔡公墓志銘》:“公諱襄,字君谟,興化軍仙遊人也。天聖八年,舉進士甲科,…四年,以右正言直史館,出知福州以便親,遂為福建路轉運使,複古五塘以溉田,民以為立,為公立生祠于塘側,又奏減閩人五代時丁口稅之半。”歐陽修與蔡襄同朝為官,應該說同時代的人記下來的事情是更可靠的。

此外,《宋史·蔡襄傳》亦雲:“蔡襄字君谟,興化仙遊人。舉進士,……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轉運使,開古五塘溉民田,奏減五代時丁口稅之半”。元人脫脫編纂《宋史·蔡襄傳》的材料基本上出自歐陽修的《端明殿學士蔡公墓志銘》。

喻政修纂的萬曆版《福州府志·蔡襄傳》亦雲:“蔡襄字君谟,仙遊人。慶曆間,由左正言直史館,乞郡養親,出知福州。未幾,改轉運使。複五塘以溉民田,又奏減五代時丁口稅之半。……嘉祐初再知福州,複疏導附城湖浦”。該志水利卷記載與《三山志》相同,也沒有記載蔡襄第一次知福州時有“修複古五塘”之舉,隻記錄了他第二次擔任福州郡守興修水利的事情。

綜上所述,蔡襄“修複古五塘”的地點不可能在福州,那麼,持第三種觀點的依據就站不住腳。正确的答案應該是第二種觀點,即蔡襄擔任福建轉運使期間在莆田“修複古五塘”。▲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後世紀念

紀念館

主詞條:蔡襄紀念館

蔡襄紀念館位于莆田市城廂區東海鎮大埔村,金沙宮旁。

蔡襄墓

主詞條:蔡襄陵園

蔡襄墓(蔡襄陵園)位于福建仙遊楓亭錦嶺将軍山下,舊福廈公路西側。1961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海内外蔡襄後裔把其墓重建為“蔡襄陵園”,曆時三年,于1999年竣工,占地面積20畝,仍保持宋代藝術造型,增建“山門”、儀門、圍牆、端明樓、四垂亭、書法碑廊、以及管理房和停車場,重塑文武石仲翁、石羊石馬、石虎,鋪平石墓埕、水泥通道等附屬設施。墓陵占地一畝,建造古老壯嚴,圍牆綠樹參天,綠草成茵,環境幽靜優美。陵園前方“儀門”,高7.5米,白色花崗石構築,橫匾前書“慶曆名臣”,後書“剛正廉明”;山門及前門,分别刻有對聯:“跨海築橋不盡黎民歌惠政,揮毫飛龍鳳何曾勳業掩文章”,“忠國興邦三谏有詩譽揚端明殿,惠民利涉萬安無險功業洛陽橋”,“公懾奸魂千古乾坤留正氣,誠承祖德萬家荔譜永留芳”,表達了後人對蔡襄一生品德及其功業的崇高評價和敬仰。

在重修陵園時,菲律賓總統依斯特拉和世界僧伽會副會長瑞今(蔡襄後裔)聞訊,特緻詞電賀。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親筆題寫“蔡襄陵園”和“碑林”。全長134米的“書法碑廊”,共有134塊碑文,镌刻蔡襄為主的宋四大書法家楷、行、草、隸12600字,為福建省現有規模最大的碑林。“端明樓”正廳塑有蔡襄銅像,設有書法展覽廳,供遊人參觀。▲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逸聞趣事

百衲碑

韓琦曾在家鄉修建晝錦堂,歐陽修為其撰文,蔡襄書丹,時人稱之為“三絕”。蔡襄每一個字都一定寫數十張,等到字合于法度之後才采用,世人稱其為“百衲碑”。

詩名遠揚

景祐三年(1036年),範仲淹與宰相呂夷簡争執,被黜知饒州。當時秘書丞餘靖上書請求修改诏命;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訟和範仲淹是師友關系,願一起降官貶黜;館閣校勘歐陽修責備高若讷身為谏官,對範仲淹被貶之事一言不發,蔡襄當時也作《四賢一不肖》詩,攻擊高若讷。此詩在東京流傳,人們都争着傳寫,買書的人在街上售賣此詩,獲利頗厚。遼朝的使者來訪,偷偷将其買回。後來張中庸出使遼朝經過幽州時,在舍館看見有人将蔡襄此詩寫在牆上。

置髯何處

蔡襄有一把美胡須。仁宗一天偶然回頭問蔡襄說:“你的胡須非常漂亮,晚上睡覺時把它蓋在被子之下嗎,還是把它放在外面呢?”蔡襄無法回答。回到家後,晚上睡覺時,蔡襄思索仁宗的話,把胡須放在被子裡面和外面,都感到不适,一個晚上無法睡着。

蛇精轉世

蔡襄知福州時,曾因病多日到官署辦公,每天晚上都夢到登上鼓樓靠着鼓睡着。通判奇怪擊鼓之人多日沒有在三更打鼓,那人回答說這幾天有一條大蛇盤踞在鼓上,他因而不敢接近。蔡襄病愈後,向通判說了自己的夢,正巧與擊鼓之人說的話相同,人們便認為蔡襄是蛇精。

上元罷燈

蔡襄在福州任職,一次适逢上元日,他讓百姓點七盞燈,陳烈制造大燈一丈多,上面用大字寫道:“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無妙曲。”蔡襄看見後,下令罷燈。

事母至孝

蔡襄對待母親非常孝順,他曾經步行碰到一個婦人,樣貌非常衰老,蔡襄詢問她的年齡,她說:“我活了一百單二歲了。”蔡襄拜了又拜後說:“希望我的母親的年紀也能像您一樣。”後來果然像他說的一樣。

地下閻羅

蔡襄病重時,興化郡守李遘夢到一位神仙紫绶金章,自稱是來迎接下任的。李遘詢問是誰,神仙說:“我是閻羅王,蔡襄将要接替我。”次日,蔡襄即去世,李遘作挽詩道:“不向人間為冢宰,卻歸地下作閻羅。”

廿一日酉

據說蔡襄任泉州刺史時,奉母親之命,準備在泉州灣附近建一座萬安橋(即今天的洛陽橋)。修建時工匠們遇到了難題,當時海灣水深,難以為橋打樁。于是蔡襄便叫手下文吏部給海神寫信,請求海神幫忙并派人下海送信。送信的人認為自己此行必死無疑,便到酒店痛飲了一場,然後醉卧海灘,想讓海潮将自己卷去了事。豈料海潮并沒有把他卷走,等他醒來後,竟發現信封已換過,他連忙帶回呈給蔡襄。蔡襄看見“海神”在信上隻寫了一個“醋”字,琢磨很久,認為醋字可拆為“廿”、“一”、“日”、“酉¨四個部分,這就可以理解為時間上的廿一日酉時。蔡襄頓時醒悟,“海神”要他在“廿一日酉”動工建橋。有趣的是,到了這一天,海水退潮,人們順利地打下了橋基,萬安橋就這樣建成了。從此“醋”字被成為“廿一日酉”的說法也傳開了。▲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