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简介

虞世南

永興縣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漢族,餘姚(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人。初唐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政治家。隋炀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曆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原有詩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民國時期,張壽镛輯成 《虞秘監集》 4卷,收入 《四明叢書》。

介紹

虞世南初唐著名書法家、文學家,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越州餘姚(今屬浙江省)人。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故世稱“虞永興”,享年八十一歲,賜禮部尚書。其書法剛柔并重,

虞世南,隋大業初授秘書郎。入唐,太宗引為秦府參軍,弘文館學士。貞觀七年(633年)轉秘書監,賜爵永興縣子,授銀青光祿大夫,世因稱“虞秘監”或“虞永興”。唐大宗嘗稱其有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譽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谥文懿。《舊唐書》卷七十二及《新唐書》卷一百零二之本傳雲:“世南性沉靜寡欲,笃志勤學。……同郡沙門智永善王羲之書,世南師焉,妙得其體,由是聲名藉甚。”虞世南書法繼承二王傳統,外柔内剛,筆緻圓融沖和而有遒麗之氣。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書家。《書後品》列其書為上之下品,評雲:“蕭散灑落,真草惟命,如羅績嬌春,鶴鴻戲沼,故當(蕭)子雲之上”。《書斷》卷中列其隸。行書為妙品,稱其書“得大令(王獻之)之宏規,含五方之正色,姿榮秀出,智勇存焉。秀嶺危峰,處處間起;行草之際,尤所偏工。及其暮齒,加以遒逸”。《述書賦》雲:“永興超出,下筆如神,不落疏慢,無慚世珍。”《宣和書譜》卷八以為世南晚年正書與王羲之相後先,又以歐、虞相論曰:“虞則内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傳世墨迹有碑刻《孔子廟堂碑》、《破邪論》等,舊摹墨迹本《汝南公主墓志銘》等。書法理論著作有《筆髓論》、《書旨述》。編有《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群書理要》五十卷、《兔園集》十卷等,另有詩文集十卷行于世,今存《虞秘監集》四卷。 ▲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生平

虞世南身體文弱,博聞強識。少年時與兄虞世基一起拜博學廣識的顧野王為師。十餘年勤學不倦,學到緊要處,累旬不盥栉。尤喜書法,與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友善。智永精王羲之書法,虞世南在智永的精心傳授下,妙得其體,圓融遒麗,外柔内剛,繼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傳統。他與當時的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唐初四大書法家,而虞世南又是四人中最優者。他寫的《孔子廟堂碑》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贊賞。唐太宗非常喜愛虞世南的字,并經常臨寫。相傳有一天,唐太宗書“戬”字,但戈字還沒有寫好,正好虞世南進見,即提筆補寫了一個“戈”字。唐太宗将兩人合寫的“戬”字給魏征看,說:“朕學世南,尚近似否? ”魏征看後說:“戈字頗逼真。”虞世南死後,唐太宗歎息道:“世南死後,無人可以論書。” 虞世南一生經曆了南朝的陳、隋和初唐三個時代。陳文帝知世南博學,召為法曹參軍。陳朝滅亡,與兄世基同入長安,做了隋朝秘書郎,後遷起居舍人。當時世基任内史侍郎,權傾當朝,榮華無比,妻子所用被服,尤勝王侯。虞世南雖與世基同住,仍以勤儉務本。隋滅後,李世民聞虞世南之名,引為秦府參軍,又授宏文館學士,與房玄齡同掌文翰,後來又擔任著作郎。一次,唐太宗想在屏風上書寫《列女傳》,沒有臨本,虞世南在朝堂上一口氣默寫出來,不錯一字,赢得朝中文士的欽佩。

虞世南雖然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當政得失,直言敢谏。他多次諷勸唐太宗要勤于政事,并以古帝王為政得失,論證利弊。貞觀八年(公元634年)隴右山崩,唐太宗問“天變”。世南以晉朝以來曆次山崩為例,說:“臣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若德義不修,雖獲麟鳳終是無補;但政事無阙,雖有災星何損于時。然願隆下勿以功高古人以自矜伐,勿以太平漸久而自驕怠,慎終如始。”唐太宗聽後斂容反省。他一再勸阻唐太宗築陵墓厚葬,使唐太宗有所收斂。他還嚴正勸阻唐太宗不要恣于遊獵而疏于政事。這些都對當時的“貞觀之治”起着積極的作用。唐太宗曾對大臣們說:“你們如果都像虞世南那樣剛正忠烈,天下何憂不理。”

虞世南年逾古稀後,屢次上表求退,不許,被封為永興縣子,人稱“虞永興”。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五月壬申(二十五)日(7月11日)卒于長安,享年八十歲。唐太宗十分悲傷,痛哭流涕,說:“虞世南對我忠心一體,拾遺補阙,無日暫忘,實為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我有小失必犯顔直谏,而今亡故,朝廷上下,無複人矣!”賜東園秘器,陪葬昭陵,贈禮都尚書,谥文懿。太宗還命畫圖象挂在宮中淩煙閣。

唐太宗曾稱虞世南有五絕:“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文詞,五曰書翰。”虞世南的書法代表作是正書碑刻《孔子廟堂碑》,還編了我國第一部完整的類書《北堂書鈔》共一百六十卷,摘錄了唐初能見到的各種古書。這些古書如今大多失傳了,但《北堂書鈔》為保存我國古代文化典籍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死後,将慈溪鳴鶴鎮故宅改建定水寺,寺内有虞世南畫像。他的子孫便遷居長安去了。 ▲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作品集述

孔子廟堂碑為虞世南撰文并書寫。原碑立于唐貞觀初年。楷書35行,每行64字。碑額篆書陰文“孔子廟堂之碑”六字。碑文記載唐高祖五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後裔孔德倫為褒聖侯,及修繕孔廟之事。為虞世南六十九歲時所書。此碑書法用筆俊朗圓潤,字形稍呈狹長而尤顯秀麗。橫平豎直,筆勢舒展,一片平和潤雅之象。宋黃庭堅有詩贊曰:“虞書廟堂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

汝南公主墓志此帖無款,傳為虞世南書,亦有人認為是舊摹本。紙本,行書18 行,共222字 。

此帖書法溫潤圓秀,用筆近似宋代米芾,故有米臨之說。明王世貞評此書:“潇散虛和,姿态風流,有筆外意。”明李東陽也說此帖:“筆勢圓活,戈法獨存。”所謂戈法,就是虞世南研究“二王”書法所悟到的一種獨特筆法。相傳唐太宗臨右軍書法,寫到“戬”字時,虛其“戈”令世南補之,然後拿給魏征看。魏征說,聖上之書惟“戈法”逼真。可見虞世南書法造詣之深了。

《汝南公主墓志》前幾行确實與虞世南的楷書風格相一緻,具備了含蓄深沉,外柔内剛,凜然不可犯的風度。可惜後半部則流于荒率,疑為僞作,不無道理。此帖現藏上海博物館。

除了以上兩件作品其它尚有《昭仁寺碑》、《破邪論序》、以及散見于刻帖的《大運帖》、《用筆賦》、《書指述》、《演連珠》、《景緯成象》、《孔有新制帖》、《積時帖》、《朝會帖》、《瘦朽帖》、《臨樂毅論帖》、《潘六帖》、《世南伏奉三日疏》、《醒滞帖》等。這些碑帖中,有些是僞作,有些是集碑文鈎摹而成,可信的為數甚少。 ▲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學造詣

其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時。虞寄無子,世南過繼于他,故字伯施。

仕隋為秘書監,賜爵永興縣子,世稱“虞永興”或“虞秘監”。授青光祿大夫,谥文懿。沉靜寡欲,精思讀書,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見稱于仆射徐陵,由是有名。在隋,官秘書郎,十年不徙。入唐,為秦府記室參軍,遷太子中舍人。太宗踐祚,曆弘文館學士、秘書監。卒谥文懿。太宗稱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手诏魏王泰曰:“世南當代名臣,人倫準的,今其雲亡,石渠、東觀中無複人矣。”其書法剛柔并重,因是近臣,故侍宴應诏的作品較多。代表作有《出塞》、《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等。其中後三首詠物詩(即《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分别寫竹、蟬和風,緊緊抓住對象特點,刻畫得相當傳神,例如《蟬》詩寫蟬飲清露,栖(梧桐)高處,聲因高而遠,而非是依靠秋風,寓意君子應象蟬一樣居高而聲遠,從而不必憑借、受制于它物。世南描摹狀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見一斑矣。集三十卷,今編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三十六)。 ▲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