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谒

邵谒 唐(約公元860年前後在世)字不詳,廣東韶州翁源人。 唐代“嶺南五才子”之一。 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懿宗鹹通初前後在世。

生平

書堂石簡介
在粵北翁源縣,有一個讓翁源百姓引以為傲的唐代文化遺址——書堂石。書堂石築于三華鎮翁江河中心的一個小島之上,形狀極似一艘在激流中逆水而上的航船。島上岩層重疊,山石嵯峨,書堂石室倚岩而築,岩牆交錯,渾然一體。現雖已殘牆斷壁,但其結構奇特,古樸天然,傲然屹立,尉為奇觀,時常吸引過往遊人駐足觀望、拍照留影。書堂石之所以讓翁源人引以為傲,不僅僅在于其曆史的悠久、風景的秀麗,還在于它是翁源名人——晚唐詩人邵谒讀書的地方。

個人出身
邵谒出生貧賤,但自幼就有鴻鹄之志。他說:“丈夫之志不大,何以佐乾坤。報仇不用劍,輔目不用兵。”希望以自己的才學,為朝廷效力,實現“願君似堯舜,能使天下平”的政治抱負。

勤學苦讀
邵谒離開縣衙後,逆流而上,來到距縣城十裡路的羅江水(即今翁江河)中心——豬麻沖急灘石上築造書堂。從此,邵不分晝夜,發憤攻讀,發髻蓬亂也懶得梳理。鄉親笑他癡呆,他也不以為然,隻是束發苦讀不已。

為官剛正
邵谒在國子監讀書很久,和他相好的都是名士,但由于他剛正不阿,寫詩作文多針砭時政,不得當政者重用。如其一首《論政》有“内政由腹肱,外政由諸侯;股肱政若行,諸侯政自修;一物不得所,蟻穴滿山丘”等詩句;另一首《歲豐》則曰:“皇天降豐年,本憂貧士食,貧士無糧疇,安能得稼穑。工傭輸富家,日落長太息。為供豪者糧,設盡匹夫力。天地莫施恩,施恩強者得。”正如明朝嘉靖間翰林學士黃佐所說,邵谒“作詩多刺時事”,“其言淩突而觸剛”,敢于抨擊統治者和剝削階級,因此,苦讀詩書,詩作“聲華奕奕”,“競不第甲科”。

人物影響
溫庭筠稱其詩“識略精微,堪裨教化,聲詞激切,曲備風謠,标題命篇,時所難著”。黃佐則贊邵谒曰:“五嶺以南,當開元盛時,以詩文鳴者,獨谒與曲江公(張九齡)巍然并存。”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介紹

少為縣廳吏。有客倉猝至,令怒其不搘床迎待,逐去之。谒遂截髻挂縣門上,發憤讀書。隐居離縣十餘裡之某湖,環室皆水。平居如裡中未冠兒,鬅髺野服。遂工于詩。累應舉,年三十,猶未得第。鹹通七年,(公元866年)至京師,為國子生。時溫庭筠為主試,頗憫寒苦,乃榜谒詩30首,廣為譽揚。釋褐後赴官,不知所終。谒著有詩集一卷,《唐才子傳》傳于世。

晚唐時期,邵谒在翁源縣衙任小吏。一日,有客至,縣令指使其鋪床接待,邵谒不應,縣令怒而斥之,邵谒不服,奮然拔刀截其發懸于縣門,并發誓曰:“學苛不成有于發”,之後匆匆離去。邵後來到羅江水(即今翁江)河心小島上隐居攻讀,苦讀三年,學業大進,于唐鹹通七年(公元866年)赴長安入國子監,得詩人溫庭筠賞識并力舉,詩名大振,後登進士第。邵谒有詩32首選入《全唐詩》。溫庭筠稱其詩“識略精微,堪裨教化,聲詞激切,曲備風謠,标題命篇,時所難著”。明代進士黃佐贊邵谒曰:“五嶺以南,當開元盛時,以詩文鳴者,獨谒與曲江公(張九齡)巍然并存。”後來為何邵谒默默無聞?想必是其詩多抨擊時事,敢為被壓迫者鳴不平,故不得當政者的賞識。如邵谒詩《歲豐》曰:“皇天降豐年,本憂貧士食,貧士無糧疇,安能得稼穑。工傭輸富家,日落長太息。為供豪者糧,設盡匹夫力。天地莫施恩,施恩強者得。”另有《自歎》、《寒女行》等篇,都反映了他的疾世的思想。▲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