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简介

鄭燮

鄭闆橋(1693—1765)清代官吏、書畫家、文學家。名燮,字克柔,漢族,江蘇興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均曠世獨立,,世稱“三絕”,擅畫蘭、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畫竹已五十餘年,成就最為突出。著有《闆橋全集》。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元年進士。中進士後曾曆官河南範縣、山東濰縣知縣,有惠政。以請臻饑民忤大吏,乞疾歸。

介紹

鄭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闆橋,人稱闆橋先生。江蘇興化人。

鄭闆橋的一生可以分為“讀書、教書”、賣畫揚州、“中舉人、進士”及宦遊、作吏山東和再次賣畫揚州五個階段。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元年進士。

鄭闆橋生于1693年11月22日,逝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歲;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二甲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縣令,有政聲“以歲饑為民請赈,忤大吏,遂乞病歸。”做官前後,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工詩、詞,善書、畫。詩詞不屑作熟語。畫擅花卉木石,尤長蘭竹。蘭葉之妙以焦墨揮毫,藉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書亦有别緻,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間亦以畫法行之。印章筆力樸古逼文、何。為人疏放不羁,以進士選縣令,日事詩酒,及調濰縣,因歲饑為民請赈,忤大吏,罷歸,居揚州,聲譽大着。恣情山水,與騷人、野衲作醉鄉遊。時寫叢蘭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題句,觀者歎絕。著有《闆橋全集》,手書刻之。所作賣畫潤格,傳頌一時。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 鄭燮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 但也畫松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代表畫作為《蘭竹圖》。 ▲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轶事

以“怪”出名
1. 揚州八怪(金農、汪士慎、黃慎、李鱓、鄭燮、李方膺、高翔、羅聘)

頗有罵名
他無官一身輕,再回到揚州賣字畫,身價已與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頗有可觀。但他最厭惡那些附風的雅的暴發戶,就像揚州一些腦滿腸肥的鹽商之類,縱出高價,他也不加理會。高興時馬上動筆,不高興時,不允還要罵人。他這種怪脾氣,自難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為朋友作畫時,他特地題字以作坦率的自供:

個人潤例
寫字畫畫,斤斤計較于酬金,自是俗不可耐。但闆橋毫不隐諱,而且明定出一則可笑的怪潤例:大幅六兩、中幅四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鬥方五錢。

好吃狗肉
等第狗肉(一黑、二黃、三花、四白),譽之“人間珍肴”。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生平

讀書教書
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州阊門遷居興化城内至汪頭,至鄭闆橋已是第十四代。父親鄭之本,字立庵,号夢陽,廪生, 鄭闆橋品學兼優,家居授徒,受業者先後達數百餘人。

坎坷人生
父為廪生,四歲喪母,由繼母撫養長大。

辭官窮困
鄭闆橋辭官回家,“一肩明月,兩袖清風”,惟攜黃狗一條,蘭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風大,雨密,闆橋輾轉不眠,适有小偷光顧。他想:如高聲呼喊,萬一小偷動手,自己無力對付,佯裝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裡,低聲吟道:“細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進我門。”

賣畫揚州
“民于順處皆成子,官到閑時更讀書”。官濰七年,闆橋無論是在吏治還是詩文書畫方面都達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為時所重”。闆橋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場的種種黑暗,立功天地,字養生民”的抱負難以實現,歸田之意與日俱增。1753年,鄭闆橋六十一歲,以為民請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濰之時,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畫像以祀,并自發于濰城海島寺為鄭闆橋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後,闆橋賣畫為生,往來于揚州、興化之間,與同道書畫往來,詩酒唱和。1754年,鄭闆橋遊杭州。複過錢塘,至會稽,探禹穴,遊蘭亭,往來山陰道上。1757年,六十五歲,參加了兩淮監運使虞見曾主持的虹橋修禊,并結識了袁枚,互以詩句贈答。這段時期,闆橋所作書畫作品極多,流傳極廣。

最後歲月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闆橋卒,葬于興化城東管阮莊,享年七十三歲。闆橋二子均早卒,以堂弟鄭墨之子鄣田嗣。▲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多才多藝

畫竹
自謂畫竹多于紙窗粉壁見日光月影的影射怪取得。曾題道:“吾之竹清俗雅脫乎,書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書法有濃淡,竹更要有濃淡,書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他擅寫竹,更将款題于竹石間,以竹之“介于否,堅多節”來表達自我孤高的情操。

工楷隸
綜合草隸篆楷四體,再加入蘭竹筆意,寫來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稱“六分半書”,他以黃山谷筆緻增強作畫的氣勢,以“亂石鋪街、浪裡插篙”形容其書法的變化與立論的依據。

擅畫蘭竹石
體貌書朗,風格勁峭,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蔣士铨題畫蘭詩中說:“闆橋作畫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闆橋寫蘭如作字,秀葉疏花是姿緻。”這段話,将“書”與“畫”在他作品中的關系真是說得透剔極了。

書畫特色
獨創寫意,着意趣味。他自謂應有“真氣、真趣、真意”

詩文特性(1)去陳舊套語。(2)白話代替古典。(3)暗喻民族志節。

鄭燮(闆橋)有二首詠竹的詩,其一為“題竹石”:

對聯◎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 。◎ 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題焦山自然庵)◎ 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近鬥茶。(題茶館)◎ 删繁就簡三秋樹,立意标新二月花。

難得糊塗
難得糊塗:一句平淡有味的名言。

闆橋三絕
“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正可概其生平,也是最确切的贊頌。傳統書香門第的楹聯,常題:“傳家有道存忠厚,處世無奇但率真”。正是鄭闆橋的最佳寫照。

繪畫藝術
封建社會中,士大夫自以為清高、堅貞、虛心,往往在畫圖中、題畫詩中表露其意,但由于曆史的、社會的多方面因素,這些士大夫對人生的挫折、社會的不公往往多采取遠離生活,逃避現實,隐遁山林,寄情于自然丘壑的态度,作品大都是以閑情寄興、自娛娛人的為多,即使有感而發的詩題也是泛泛而談,有它的局限性。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官宦生涯

作吏山東
鄭闆橋五十歲時,即1742年春天,為範縣令兼署小縣朝城,始訂定詩、詞集。1743年,五十一歲,将《道情十首》幾經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為上元司徒文膏。1744年,饒氏生子。鄭闆橋宰範期間,重視農桑,體察民情、興民休息,百姓安居樂業。

仕途不順
任山東範縣知縣,清正廉明。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