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龙简介

陳子龍

陳子龍(1608—1647)明末官員、文學家。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漢族,南直隸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進士,曾任紹興推官,論功擢兵科給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衆武裝組織聯絡,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後被捕,投水殉國。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詩歌成就較高,詩風或悲壯蒼涼,充滿民族氣節;或典雅華麗;或合二種風格于一體。擅長七律、七言歌行、七絕,被公認為“明詩殿軍”。陳子龍亦工詞,為婉約詞名家、雲間詞派盟主,被後代衆多著名詞評家譽為“明代第一詞人”。

生平

名士風流
陳子龍祖上世代務農,父親陳所聞,以文學名江南,萬曆四十七年中進士,官至刑、工兩部郎。陳子龍六歲入學,勤治經史,力攻章句。天啟三年(1623年),十六歲舉童子試,名居第二。時大批廷臣因為反對魏忠賢,紛紛被削職為民或逮之獄死。陳所聞告病在家,每閱邸報,扼腕歎息,教陳子龍剖析邪正,明辨是非。天啟五年(1625年),他先後與本郡夏允彜、徐孚遠、周立勳、宋征璧以及蘇州、嘉興等府的一些文人學士結為好友,切磋學術,議論時務,後來大都成為明季江南黨社運動的骨幹分子。天啟六年(1626年),補松江府學生員。父病殁,居家守孝,閉門不出,博覽群書,尤其緻力于古文詞。

志士雄心
此時關外清軍壓力與關内饑民起義使得本已衰朽的明皇朝已危在旦夕,同時促使一批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對王陽明後學的空談誤國産生強烈的不滿,大聲疾呼“經世緻用”,以改變殘酷的社會現實,陳子龍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這一時期,他為古代中國科學與文化的發展做了兩件極有意義的事情。

投水殉節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滅亡。緊接着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李自成潰敗。陳子龍正準備北上時,聽到崇祯死訊。不久後,福王朱由菘在南京監國,不久後稱帝,即史上之弘光政權。陳子龍在黃道周的推薦下,以崇祯時授的兵科給事中職務在弘光朝廷任職。兵科給事中雖然隻是七品,但是可以直議國防要務,陳子龍在朝50多天,上書30多次,提出大量有價值的建議,但是弘光帝沉溺酒色,無心複國,隻求偏安。陳子龍對朝政失望之極,同時由于自己的直言觸犯了馬士英、阮大铖等人,受到排擠,因此借故辭職回鄉。次年清軍在漢奸将領協助下,迅速南下。弘光朝覆滅,福王喪命。

陳子龍墓
陳子龍墓位于上海市松江區餘山鎮廣富林村。1988年修竣陳子龍墓,墓地為花崗石平台,墓碑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之原物。墓前有石柱方亭,名沅江亭。有陳子龍畫像碑,刻有傳略。墓門額為李一氓書。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文學成就

明清易代之際,陳子龍以其特出之才情文章與铮铮之民族氣節成為當時文人之代表、明末清初江南風雲人物、文壇盟主,《明史》本傳稱其“生有異才,工舉子業,兼治詩賦古文,取法魏、晉,骈體尤精妙” 。陳子龍領袖雲間派(雲間詞派與雲間詩派),對明末清初詩詞振興形成巨大影響,流風餘韻波及身後近半個世紀。陳子龍在詩、詞、骈文、散文均卓然自成一家,是明清二代最多才多藝的作家之一,又由其高尚的人格、不屈的風骨,而為當世以及後世敬仰,其人文章氣節,皆堪稱後人楷模。

明詩殿軍
陳子龍為明末清初三大詩人之一,與錢謙益、吳偉業齊名(但錢、吳二人在詞與骈文方面都不及陳子龍)。其詩學思想追慕六朝、盛唐,倡導明七子複古主張,但其詩歌創作尤其是中後期詩歌創作旨在繼承盛唐詩歌創作反映現實的精神,特别強調文學創作的社會意義,所以其詩感慨時事,關心民生,雄深豪邁,沉郁頓挫,蒼勁之色與節義相符,同時文辭華美、音韻铿锵,浸透着憂國憂民的真摯情懷與高尚的愛國節操,是結束明代複古派詩歌創作的最後一個大詩人,被公認為“明詩殿軍”。

一代詞宗
詞自元代開始衰落,到明代更加凋零,明末以陳子龍為核心的雲間詞派緻力為詞,勤苦唱和,使得詞藝再次煥發出迷人光彩,其中尤以陳子龍詞最為傑出。陳子龍論詞崇尚南唐李璟、李煜以及花間詞名家、北宋秦觀、周邦彥等人,風流婉麗,蘊藉極深,享明詞“第一”之譽。元、明詞衰微近四百年後,陳子龍的出現使得詞藝衰敗的趨勢得到根本的扭轉,為詞藝的中興開辟了道路。

骈賦高手
陳子龍的賦和骈文成就也很高,《明史》本傳稱其“兼治詩賦古文,取法魏晉,骈體尤精妙。”如《别賦》:“至若祖道浙江,歌骊易水,擊築漸哀,舉杯數起。人虎狼兮不複還,感烏馬兮誰能理。信事君兮無二心,憤國仇兮漸壯士。獨臨風以唏噓,鹹攀轅而莫止。”借用曆史典故抒發自己的忠君報國之情,寫得慷慨悲壯,并非純拟江淹之作。其他如《感逝》《拟恨》《秋興》《湘娥》等賦皆凄怆悲涼,憂時傷亂,亦有所寄托。而賦體文《漢詛匈奴大宛》則顯然是針對清兵的入侵而作,托漢之詛咒匈奴而咒罵侵略者。陳子龍的這些文章雖然宗效魏晉,卻都融入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寫出了愛國志士的滿腔忠憤,是明末時世激蕩的産物。

策論名家
陳子龍的奏疏文章獨具一格,尤其是任職南明宏光朝廷期間所寫的三十多篇奏疏,下筆流暢,思想深刻,極具戰略眼光,後被收入《兵垣奏議》。其文關心社稷,經世緻用,為挽救明朝國運,嘔心瀝血。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