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简介

馬緻遠

馬緻遠(1250年-1321年),字千裡,号東籬(一說字緻遠,晚号“東籬”),漢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說(馬緻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号東籬,以示效陶淵明之志)。他的年輩晚于關漢卿、白樸等人,生年當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當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間,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并稱“元曲四大家”,是我國元代時著名大戲劇家、散曲家。

介紹

馬緻遠是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人,因《天淨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已選入7年級上人教版語文15課古詩5首之一)。另據考證,馬緻遠是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人,東光縣志和東光馬氏族譜都有記載。元代著名戲曲作家、散曲家、雜劇家。所做雜劇今知有15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輯本《東籬樂府》。青年時期仕途坎坷,中年中進士,曾任浙江省官吏,後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馬緻遠晚年不滿時政,隐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死後葬于祖茔。

從他的散曲作品中,可以知道,他年輕時熱衷功名,有“佐國心,拿雲手”的政治抱負,但一直沒能實現,在經過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後,他看透了人生的恥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頭,晚年過着“林間友”、“世外客”的閑适生活。馬緻遠早年即參加了雜劇創作,是“貞元書會”的主要成員,與文士王伯成、李時中,藝人花李郎、紅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當時最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四大家包括關漢卿、白樸、馬緻遠、鄭光祖。)馬緻遠從事雜劇創作的時間很長,名氣也很大,有“曲狀元”之譽。他的作品見于着錄的有16種,今存《漢宮秋》、《薦福碑》、《嶽陽樓》、《青衫淚》、《陳抟高卧》、《任風子》6種,另有《黃粱夢》,是他和李時中、紅字李二、花李郎合作的。以《漢宮秋》最著名。散曲有《東籬樂府》。小令《天淨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獨運,自然天成,絲毫不見雕琢痕迹。 ▲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作品

雜劇作品
馬緻遠著有雜劇十五種,存世的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嶽陽樓》、《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粱夢》、《西華山陳抟高卧》七種。馬緻遠的散曲作品也負盛名,現存輯本《東籬樂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數17套。其雜劇内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仲明在詩中說:“萬花叢中馬神仙,百世集中說緻遠”“姓名香貫滿梨園”。

散曲作品
馬緻遠同時是撰寫散曲的高手,是元代散曲大家,有“曲狀元”之稱。今存散曲約130多首,他的寫景作如《秋思》,如詩如畫,餘韻無窮。他的歎世之作也能揮灑淋漓地表達情性,他在元代散曲作家中,被看做是“豪放”派的主将。

作品風格
他的作品具有豪放中顯其飄逸、沉郁中見通脫之風格。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紀念場所

人物故居
小橋流水人家 ——元代戲劇家馬緻遠故居

紀念館
馬緻遠紀念館位于河北省東光縣普照寺院内西南方向。朱紅色的大門兩側,黑色的高高門柱上由中國楹聯學會理事,省楹聯學會副會長朱惠民撰聯并書寫的對聯:七百年面目全非不複存古道西風瘦馬;十萬裡江山大變尚容有小橋流水人家。對聯把馬緻遠的代表作巧妙地融入,七百年前的風景仿佛依然在目,七百年的時光恍若一瞬,呼啦啦翻開的曆史畫頁中,新時代祖國日新月日的大好河山靜然呈現眼前,懷想與沉思中,馬緻遠向我們靜靜走來。 ▲

本節内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以上内容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