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喻山水

先秦 先秦諸子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篑,進,吾往也。《論語·子罕》  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心不地則物不必載。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萬物備,曆心于山海而國家富。上無忿怒之毒,下無伏怨之患,上下交樸,以道為舍。故長利積,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後,治之至也。《韓非子·大體》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衆;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管子·形勢解》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遊于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孟子·盡心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無尤。《老子》第八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老子》第6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78章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虛實篇》

巫山高

兩漢 佚名

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難以逝。

我欲東歸,害梁不為?

我集無高曳,水何梁湯湯回回。

臨水遠望,泣下沾衣。

遠道之人心思歸,謂之何!

自菩提步月歸廣化寺

宋代 歐陽修

春岩瀑泉響,夜久山已寂。

明月淨松林,千峰同一色。

清江引·錢塘懷古

元代 任昱

吳山越山山下水,總是凄涼意。江流今古愁,山雨興亡淚。沙鷗笑人閑未得。

懷宛陵舊遊

唐代 陸龜蒙

陵陽佳地昔年遊,謝脁青山李白樓。

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風影落春流。

江南弄

唐代 李賀

江中綠霧起涼波,天上疊巘紅嵯峨。

水風浦雲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鲈魚千頭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綠。

吳歈越吟未終曲,江上團團貼寒玉。

湘口館潇湘二水所會

唐代 柳宗元

九疑浚傾奔,臨源委萦回。

會合屬空曠,泓澄停風雷。

高館軒霞表,危樓臨山隈。

茲辰始澄霁,纖雲盡褰開。

天秋日正中,水碧無塵埃。

杳杳漁父吟,叫叫羁鴻哀。

境勝豈不豫,慮分固難裁。

升高欲自舒,彌使遠念來。

歸流駛且廣,泛舟絕沿洄。

鹧鸪天·秋後亭臯木葉稀

元代 王寂

秋後亭臯木葉稀,霜前關塞雁南歸。曉雲散去山腰瘦,宿雨來時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機,沙鷗相對不驚飛。柳溪父老應憐我,荒卻溪南舊釣矶。

避地司空原言懷

唐代 李白

南風昔不競,豪聖思經倫。

劉琨與祖逖,起舞雞鳴晨。

雖有匡濟心,終為樂禍人。

我則異于是,潛光皖水濱。

蔔築司空原,北将天柱鄰。

雪霁萬裡月,雲開九江春。

俟乎太階平,然後托微身。

傾家事金鼎,年貌可長新。

所願得此道,終然保清真。

弄景奔日馭,攀星戲河津。

一随王喬去,長年玉天賓。

上一页 跳转: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