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典籍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傳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後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文昌孝經》是道家從自身的自然宇宙觀出發,指出人的自然生命承載體的可貴,父母生育子女受盡辛苦,養育子女耗盡心血,子女應該體恤孝敬父母,并以此道推己及人,由此不但保全自身天性,還可以獲得上天賜福科舉成功,乃至證果得道,是一部很具有道家特色的弘揚孝道的典籍。
《笠翁對韻》是從前人們學習寫作近體詩、詞,用來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的啟蒙讀物。作者李漁,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對韻》。全書分為卷一和卷二。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彙、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見韻味。
《公羊傳》又名《春秋公羊傳》,儒家經典之一。上起魯隐公元年,止于魯哀公十四年,與《春秋》起訖時間相同。其作者為蔔商的弟子,戰國時齊國人公羊高。起初隻是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玄孫公羊壽,由公羊壽與胡母生一起将《春秋公羊傳》着于竹帛。《公羊傳》有東漢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彥作《公羊傳疏》、清朝陳立撰《公羊義疏》。
《爾雅》是辭書之祖。收集了比較豐富的古代漢語詞彙。它不僅是辭書之祖,還是中國古代的典籍——經,《十三經》的一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爾雅》是第一部詞典,“爾”是“近”的意思(後來寫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這裡專指“雅言”,即在語音、詞彙和語法等方面都合乎規範的标準語。《爾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釋古語詞、方言詞,使之近于規範。
《大戴禮記》,前人據唐孔穎達《禮記正義序》所引鄭玄《六藝論》“戴德傳《記》八十五篇,則《大戴禮》是也”之語,多謂其書成于西漢末禮學家戴德(世稱大戴)之手。現代學者經過深入研究,推翻傳統之說,論定成書時間應在東漢中期。它很可能是當時大戴後學為傳習《士禮》(即今《儀禮》前身)而編定的參考資料彙集。
唐顔師古撰。師古名籀,以字行,雍州萬年人。曆官秘書監。事迹具《唐書》本傳。是書永徽二年其子符玺郎揚庭表上於朝,高宗敕錄本付秘閣。卷首載揚庭《表》,稱“藁草才半,部帙未終”,蓋猶未竟之本。又稱“謹遵先範,分為八卷,勒成一部”,則今本乃揚庭所編。宋人諸家書目多作《刊謬正俗》,或作《糾謬正俗》,蓋避太祖之諱。
《白虎通義》又稱《白虎通》,是中國漢代講論五經同異,統一今文經義的一部重要著作。班固等人根據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經學辯論的結果撰集而成。因辯論地點在白虎觀而得名。《白虎通義》繼承了董仲舒以後今文經學神秘的唯心主義思想。它以神秘化了的陰陽、五行為基礎,解釋自然、社會、倫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種種現象,對宋明理學的人性論産生了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