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道家經文。到了漢代以後,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書分内、外、雜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戰國中晚期逐步流傳、揉雜、附益,至西漢大緻成形,然而當時流傳版本,今已失傳。目前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内篇大體可代表戰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而外、雜篇發展則縱橫百餘年,參雜黃老、莊子後學形成複雜的體系。

老子

  《老子》,又稱《道德真經》《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從38章開始為《德經》,并分為81章。是中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列子

  列子,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與鄭缪公同時。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内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後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黃帝四經

  《黃帝四經》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初付于帛書老子乙本前,當時稱《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後經專家鑒定,認為此書是失傳已久的《黃帝四經》。《漢書.藝文志》曾經著錄此書,但漢以後就失傳了,學者根據書的内容、文字、篇章數目等研究,認為此書成書時期當晚于《老子》,早于《管子》、《孟子》、《莊子》。它體現了道家學說由老子一派變成黃老學派的轉變,對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黃帝四經》于經學研究有極重要的地位。

抱樸子

  抱樸子,書名。晉葛洪撰。抱樸([bào pǔ])是一個道教術語。源見于《老子》“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抱樸子内外篇凡八卷,内篇論神仙吐納符篆勉治之術,純為道家之言;外篇則論時政得失,人事臧否,詞旨辨博,饒有名理,要皆以黃老為宗,世以為道書之一 。

文子

  《通玄真經》即《文子》。文子學派思想尚陽。唐玄宗于天寶元年(742)诏封文子為通玄真人,尊《文子》一書為《通玄真經》,道教奉為“四子”真經之一。北魏李暹注《文子》稱,計然就是文子。文子是春秋時人,屬道家系統,著有《文子》一書。唐玄宗美其名曰《通玄真經》,為道教四部聖典之一。柳宗元始疑其僞,千年來遂質疑不斷。1973年河北省定縣八角廊村40号漢墓出土大批竹簡,其中就包括《文子》一書。這段公案才告一段落。《文子·上德》篇有明顯的《易傳》特色。《上德》解易與《彖》、《象》為同一思想脈絡的發展。

太玄經

  《太玄經》,漢揚雄撰,也稱《揚子太玄經》,簡稱《太玄》、《玄經》。揚雄撰《太玄》,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範疇,并在構築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是漢朝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四庫全書》為避康熙皇帝玄烨之名諱,改為《太元經》。

陰符經

  《陰符經》又稱《黃帝陰符經》與《混元陽符經》相配,論涉養生要旨、氣功、房中等方面。關于成書有人說黃帝,有人說是戰國時的蘇秦,近代學者多認為其成書于南北朝。

  作為一部高度精煉的道教經書,《黃帝陰符經》正如其他許多具有理性精神之道教學者所撰之作品一樣,不是簡單因襲易學義理派的言辭,而是運用其義理思維,以《易》通《老》,演述“神仙抱一之道”、“富國安人之法”、“強兵戰勝之術”,全書以隐喻論述養生,愚者不查謂兵法權謀等說或謂蘇秦之“太公陰符之謀”皆離旨甚遠。如道教《純陽演正孚佑帝君既濟真經》,通篇全部以軍事術語寫成,不知者初見會認定是一篇兵書。

  因此李筌、張果老、朱熹等人曾先後為《陰符經》作注。朱熹雖然認為其僞但認為“非深于道者不能作”。

  《陰符經》舊題黃帝撰,所以也叫做《黃帝陰符經》。因而有題稱伊尹、太公、範蠡、鬼谷子、張良、諸葛亮等注解。這一說,最不合理。宋黃庭堅說:“《陰符經》出于唐李筌。熟讀其文,知非黃帝書也”,“又妄托子房、孔明諸賢訓注,尤可笑。惜不經柳子厚一掊擊也”。好事者說黃帝撰經,并且假托太公、張良等作注,這些都是顯明的依托古人說法,不可置信。自唐李筌為《陰符經》作注,以後累朝均不乏好事者步其後塵,迨至晚清,《陰符經》注解本已不下百餘種,今僅存于明《正統道藏》的便有二十四種。注解雖多,但衆說紛纭,見解蕪雜。

黃庭經

  《黃庭經》,又名《老子黃庭經》,道教養生修仙專著;内容包括《黃庭外景玉經》和《黃庭内景玉經》;兩晉年間,新增《中景經》。由天師道魏華存自創門戶而普傳于世。

悟真篇

  内丹之學,傳自遠古黃老列莊哲學思想,自漢魏伯陽揭其端,唐鐘離權、呂洞賓等發揚于後。唐宋以降流衍日繁,蔚為大觀。宋張伯端承鐘、呂之學,祖述黃老,仿效《周易參同契》,著為《悟真篇》,内丹之學遂大顯于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謂之:“是專明金丹之要,與魏伯陽《參同契》,道家并推為正宗。”
 
  《悟真篇》與《老子河上公章句》、《周易參同契》、《黃庭經》為古代中國早期四大内丹術專著。北宋張伯端撰。考該書以詩、詞、曲等體裁闡述内丹理論。

上一页 跳转: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