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内經

《黃帝内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内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 其基本素材來源于中國古人對生命現象的長期觀察、大量的臨床實踐以及簡單的解剖學知識。《黃帝内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藥學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時珍撰,刊于1590年。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藥物1892種,收集醫方11096個,繪制精美插圖1160幅,分為16部、60類。是作者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長期學習、采訪所積累的大量藥學知識,經過實踐和鑽研,曆時數十年而編成的一部巨著。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幹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藥物分類方法,融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并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傷寒論

  《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外感熱病治療規律的專著。全書10卷,東漢張仲景撰于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将其中外感熱病内容結集為《傷寒論》,另一部分主要論述内科雜病,名為《金匮要略方論》。

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于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于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衆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

難經

  《難經》是戰國時期成書,作者是扁鵲 ,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古代中醫學著作之一,傳說為戰國時期秦越人(扁鵲)所作。本書以問答解釋疑難的形式編撰而成,共讨論了81個問題,故又稱《八十一難》,全書所述以基礎理論為主,還分析了一些病證。其中一至二十二難為脈學,二十三至二十九難為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為髒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為針法。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奇經八脈考

  奇經八脈是指十二經脈之外的八條經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跷脈、陽跷脈、陰維脈、陽維脈。奇者,異也。因其異于十二正經,故稱“奇經”。它們既不直屬髒腑,又無表裡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對十二經脈的氣血運行起着溢蓄、調節作用。

千金方

  《千金要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共30卷,是綜合性臨床醫著。唐朝孫思邈所著,約成書于永徽三年(652年)。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瀕湖脈學

  脈學在中醫學中是極受重視的。自晉代王叔和著《脈經》後,五代高陽生著成《脈訣》,以其通俗易懂、便于記誦而廣為傳播,但因其中謬誤也不少。李時珍繼承了正統的脈學,博采曆代各家之長,對經義大加發揮,如他指出,切脈獨取寸口,是以此候五髒之氣,而不是切按五髒六腑經脈之體,闡發透辟。他在《脈經》24脈的基礎上,又增述了3種脈,使中醫脈象增至27種,即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芤、弦、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結、代。他用朗朗上口、易于記誦的七言詩句寫成“體狀詩”,對每一種脈象做了形象的描述,如說浮脈“浮脈唯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命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短短四句把浮脈的脈位、脈象、臨床意義表述得很清晰。他還用“相類詩”、“主病詩”,把同一類的各種脈加以歸納,對其在診斷病證方面的意圖加以闡發。這就是《瀕湖脈學》的全部内容,雖然篇幅不多,但在中醫脈學發展史上卻有重要地位,已經成為學習脈學的必讀著作。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國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論述雜病診治的專書,原名《金匮要略方論》。“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聖訓和實錄的地方,意指本書内容之珍貴。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載疾病60餘種,收方劑262首。所述病證以内科雜病為主,兼及外科、婦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飲食禁忌等内容。被後世譽為“方書之祖”。

食療本草

  《食療本草》,食療專著,3卷。唐代孟诜撰,張鼎增補改編。約成書于唐開元年間(713~741年)。一般認為此書前身為孟诜《補養方》,張鼎補充89種食療品,又加按語(冠以“案經”,或作“謹按”),編為本書。共載文227條,涉及260種食療品。諸品名下,注明藥性(溫、平、寒、冷),不載其味。正文述功效、禁忌及單方,間或論及形态、修治、産地等。首載菠薐、胡荽、莙荙、鳜魚等食蔬。尤以動物髒器療法與藻菌類食療作用之記載引人注目。所錄食療經驗多切實際,藥物來源廣泛,充分顧及食品毒性宜忌及地區性,為唐代較系統全面之食療專著。原書早佚,敦煌曾有殘卷出土,近代有輯佚本。

上一页 跳转: 下一页